就业指导市场缺乏专业性
打开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网页,页面上90%的空间都被各式各样的企业招聘信息占据,仅剩10%的内容中有一多半是学校的LOGO和介绍,剩下的不到5%则是几乎不用更新的政策法规。学校这种以就业信息提供为主的就业指导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
笔者在从事咨询、培训工作期间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已。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自己职业的终生规划,总是想着“一步到位”,他们错过了许多能够积累工作经验但待遇较低的就业机会;而待遇高的机会则需要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又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所不具备的条件。
这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真正需要的,不是在互联网上随意搜索来的就业资讯,而是自己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是对自己选择什么职业、选择哪个职业的发展方向、如何最终实现职业终身发展的专业性意见。
在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们纷纷将时间和财力投入到社会培训机构开办的就业指导培训班上。
笔者追踪的一位女生曾花费1500元参加了一个商业性就业指导培训班,两个月里,她学习了自我表达、自我推荐等各种面试技巧课程,并成功地将自己“推销”到了一家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大型企业。工作不到一年,她就感到自己完全找不到发展方向,也看不到行业前途,最后以离职告终。
如果我们将初次就业看成是一次入学考试,那么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给了学生一堆“复习资料”让学生自学自考;而就业指导培训班则是给学生上了一系列的“考前串讲”,提前“透题”,让学生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通过了考试,却因为基本功不牢而难以继续学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