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记者调查:重庆彭水山区学生因条件限制不吃午餐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 编辑:yue 时间:2010-01-20

    包时雨的午餐是从家里带的苹果,他和同桌分着吃。

       王经川趴在课桌上,用笔在纸上画下一个大大的“饿”字

       王经川,朗溪中心校六年级学生,王娅的姐姐。这天她特别感觉饿,因为早上饭不够,为让妹妹多吃点,她自己只吃了一小半碗糯米饭。

       中午1时许,上午的课还没结束,王经川就闻到了附近村民家传出的香味。“在炒洋芋片!”她悄悄对同桌说。“刚才还有腊肉味。”同桌回应。

        放上午学了,班上44个同学,没一个带吃的。“我们来跳绳!”有同学提议,很快,大家便在欢笑中,暂时忘记了饥饿。

       中午休息40分钟后,孩子们又走进教室,王经川趴在课桌上,拿着笔胡乱在一张纸上乱画,老师叫打开书本时,她才发现,自己在纸上画了个大大的“饿”字。

       接下来两节课,王经川不知是怎么过来的。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她都能联想到食物,然后开始流清口水,再使劲咽下去。

       下午3时30分,放学了,饥饿的孩子们冲出学校回家,极个别有点零花钱的孩子,则会先在场镇的摊贩手中,花几角钱买点看不出是什么做成的三无食品。

       王经川在一年级教室接到妹妹,第一句话就问:“饿吗?”

    “嗯。”王娅回答。王经川心疼地将妹妹搂在怀里:“都怪姐姐昨晚饭煮少了。”

    “今天又吃糯米饭?”王娅埋怨。

    “糯米饭经饿。”

    “那肉还经饿哩。”王娅嘀咕。王经川假装没听见,牵着妹妹的手回家。

       回家要翻两座山,到家已6点。王经川淘了半斤糯米,砍了棵白菜。7点过,姐妹俩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这天的第二顿饭。

       孩子们每天都在饥饿中上下午的课,老师也一样饿着肚子

       14日,记者对朗溪中心校417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午餐调查,结果让人揪心——带了吃的到学校当午餐的学生,只有17人,都是家庭条件相对好点的。

       而这所谓的午餐,也只不过是几颗糖、一个水果,或几块饼干。只有六年级的周玉洁带了盒牛奶:“爸爸打工回来,给我带了箱牛奶。”

       全校所有孩子,都只是“曾经喝过”牛奶,有的根本就没喝过。

    “最造孽的是幼儿班的孩子。”教幼儿班的赵龙碧老师说,班上最小的孩子只有4岁,到学校却要走近两个小时山路,他们和大孩子一样,一天只吃早晚两顿。“个个面黄肌瘦,严重营养不良。”说到这里,赵龙碧眼睛都红了。

       记者了解到,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都不好,即使学校有食堂,每天一元左右的午餐费,也让不少贫困家庭难以负担。

       不仅仅是学生,在朗溪中心校,32名教职工也一样习惯了不吃午饭,一样喝自来水。有的老师离学校很近,只有两三分钟路,但他们都不能回家,因为担心学生有意外。

    “我们给学生做过一次简单的体检,体重和身高不达标的,至少60%。”学校教导主任冯保奎说,这个统计数据还不包括村小。

        山里孩子胆子小,大都不敢说话,但当记者问他们饿不饿时,每个教室的几十张嘴却发出同样的声音——“饿!”当问想不想有个食堂时,孩子们声音更大——“想!”

    “我们准备腾两间教室出来当食堂,可建个食堂至少要4万元,教委拨2万,其余自筹,但一套炊具至少要15000元,我们没钱。”冯保奎说。

       那么,是不是所有学校的学生都不能享受午餐呢?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