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完小的“爱心午餐”给孩子们带来健康和快乐
即便经过努力,彭水还有近万名学生不知明天的午餐在哪里
为何诸佛完小能解决师生的吃饭问题呢?
“学校共有学生680人,三分之一都住在深山里,最远的单面就要走4个多小时,困难学生特别多。”诸佛完小德育主任何有兵说,去年,教委和相关部门拨款100万元,学校自筹20余万元,建成了这幢楼,底楼是食堂,楼上5层是学生宿舍,9月投入使用,实施寄宿制和“爱心午餐”工程。
14日,记者给诸佛完小的食堂算了笔账,当天中午有约250名学生在学校吃饭,用去大米28公斤,胡萝卜10公斤、洋芋10公斤、白菜15公斤、猪肉4公斤,苕粉5公斤,即使不算作料和人工,这顿饭成本也接近300元,而食堂的收入为218元。这顿饭,学校亏80元,一个月下来,就大约亏1800元,那这笔亏损如何填补?
“3个渠道!老师捐款、社会捐款、学校小卖部挣的钱补亏。”负责食堂工作的总务主任冉启国说,一旦没钱了就让老师捐款:“这学期都捐了两次了,每次金额都在2000元左右。”
“爱心午餐和寄宿制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彭水县教委主任熊明称,该县近年来陆续解决了一批学校的午餐问题,但目前全县尚有39所学校的3万余名学生长期不吃午餐,而在有食堂的乡镇小学中,也仅有诸佛等4所学校有规范的寄宿和食堂。
据了解,从2008年起,彭水县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山区学校食堂的硬件建设,不足部分教委自筹,而自筹部分主要来自教育系统内部捐款。
2009年底,该县教委筹集120万元,布点32所山区学校实施“爱心午餐”工程,主要选点在乡镇完小。小规模学校则建工作间,让学生带熟食到校加热。
目前,这些工程已部分动工,预计2010年秋季,32所学校的2万余名山里娃可在校吃上午餐。但全县仍有近万名学生,不知道明天的午餐在哪里。
(首席记者 周立 文 记者 周舸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