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二代身份证机读功能的汽车安全防护装置、新型免拆洗吸油烟机、一次性输液安全滴斗、方便病残人士使用的开放袜、杜绝“二手烟”的环保过滤烟嘴、厨房火情警报灭火器、声控电动窗、带板凳的旅行包、方便滤渣的煎药罐……上个月刚结束的首届武汉发明创新大赛中,武汉六中91名学生踊跃报名,成为该赛事报名人数最多的单位,报名项目的品质也令主办方对这个发明创新“娃娃兵团”另眼相看。
有着1800名学生的武汉六中,7年里拥有了1550项学生专利,自称为“全国专利第一校”。
这所学校如何培养出这群发明创新的“娃娃兵团”?“娃娃兵团”的学生们在发明过程中收获了什么?近日,晨报记者对该校进行探访。
“卧底”老社区“淘”出专利80多项
去年3至6月,该校科技老师朱虹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进入学校附近的光华社区调研,根据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搞发明创新。光华社区是个老社区,建筑和物业设施陈旧,学生调研时,居民们提出诸多难题。
一位居民说,老社区电线老化,手机、电动车电池充电时,有时充电器忘了拔,造成火灾隐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该校高一学生张琦设想,在充电器上加设闹钟,但不切实际。在工程师父亲的指导下,他用一种可编程的时间控制器,定时关闭充电器,而且不影响充电效果。充电器的关闭时间,可编程调节。
该校高一学生李冰玉去社区搜集问题时,发现晚上路灯光线昏暗,仔细一看,无数小虫子附着在路灯表面,密密麻麻像给路灯蒙上了一层黑纱。她想,这些小虫子既影响路灯照明,又传播细菌,为什么不发明一种路灯来灭蚊虫呢?于是她在路灯表面设计了一层电网,又在灯下加了个垃圾盒,蚊虫被电死后就掉进垃圾盒里。
朱虹说,3个月来深入老社区“卧底”,该校学生实践出真知,搞出一批发明创新项目,“淘”出80多项国家专利。
学生发明编入自编教材
功能组合法、信息交融法、专利利用法、移花接木法、便民微缩法……11种发明创新独特法门,出自朱虹的自编校本教材《发明创新》。
2003年,时任该校劳技课教师的朱虹决定,将劳技课课时减半,腾出20课时,给全校高一学生上她设计的科技发明课,每两周一节课。为此,她编写了《高中学段选修教材——〈发明创新〉教案》。“没有谁规定要上发明课,但我觉得培养创新型、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是大势所趋。”朱虹说,二三十年后,将能看出这批创新型学生对社会的贡献。
这本自编教材中,每种发明方法的案例都是该校学生自己的发明。比如功能创新法,朱虹用该校学生汪思逸的发明“带风扇的伞”为例:酷暑伞遮阳,在遮阳伞内装一个风扇,在伞顶装一块太阳能电池为风扇供电,在遮阳伞下就能感受到阵阵微风,凉爽宜人。
该校副校长马德驹介绍,这样的案例在教材中很多,它既贴近生活,又是学生的发明,令学生们倍感亲切,消除了对发明创新的陌生感,还掌握了发明方法。学校超过80%的学生参与了发明创新活动,50%的学生申请了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