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国内外知名大学变得很容易
2004年,该校3名毕业生怀揣国家专利“一步登天”,轰动武汉:袁骆和张婷未经高考,仅因各自拥有8项和4项专利,被直接保送至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杨博报考飞行员,数学单科考分不够,但因拥有6项专利被破格录取。
同年,该校另有8名“专利学子”获高校自主招生新政青睐,获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加10~20分的资格。
2008年,毕业生刘海东凭借2项国家专利,成了被美国两所大学争抢的“香饽饽”,美国Drexel大学招生主任在给他的录取通知书中写道:“过去中国学生给人的印象是笔头能力大于动手能力,刘海东让我看到新一代中国学生理论与实际能力的共同提高”;Pacific大学更据此颁发给他每年8000美元的“创意领袖”奖学金。
马德驹说,招收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已成为大专院校的共识,是否有专利,成为判断学生是否“死读书”的标志之一。
朱虹介绍,过去两年,该校分别有262名、351名学生凭借国家专利获高校自主招生优录资格。几年来很多学生藉此进入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学,高考成绩与录取分数线差分最多的达52分。
会观察思考就会有灵感
该校2008届毕业生黄倩凭专利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她在“致六中在读校友们的一封信”中写道,在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过程中,她养成一个习惯:会不由自主地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到每天喝水的杯子,大到经常使用的科技产品,当它们以固有的形态出现在面前时,会提醒自己“它是否还有不完善之处?它还能作怎样的改变?”等等,并总会亲自动手去实践。久而久之,她形成了一种观察、发现、思考的习惯,并为之而努力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朱虹说,社会上每天都能听到抱怨声,总有人骂这不好那不好,但只是骂,很少有人去想如何改变、改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该校学生却通过发明创新实践,养成了随时随地敏于观察、勤于动脑、实现“创意改变生活”的习惯。
工作、生活因发明而轻松
朱虹对学生有两个倡议,一是回家亲手做几次家务,二是常到父母的工作单位走一走,勤观察、多动脑,看看身边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该校高三学生申婷回家问母亲,家务事中有哪些地方觉得不够舒适、需要改进的?母亲说:“每天做家务,千篇一律,习惯了,没什么需要改变的。”申婷亲自做了一次家务后发现,扫地时扫床底、柜底需深弯腰,非常吃力,于是发明了一种三折叠扫帚,需要扫床底、柜底等不易着力的地方,把新型扫帚展开成“L”或弯曲形固定,直身扫毫不费力。
2008届学生朱子钧的父亲是市六医院医生,用医疗激光枪治疗体表疾病时,具有切割精细、创面小、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但激光束有着强大的组织破坏力,医生持枪的手稍抖一下,就会把不该治疗的地方烧成黑斑。为此六医院的医生长期进行持枪业务训练,比赛持枪的稳和准。但朱子钧在六医院看到父亲和同事们比拼“练枪”,却认为多此一举:“为什么不能为激光枪设计一个支架呢?那样无论持枪技术如何,都能做到治疗的稳定准确!”于是,他发明了一种用于医疗激光枪的支撑架。
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对家长来说已是司空见惯,但学生作为带着问题思考的新人,反而旁观者清,“新鲜感、陌生化,是发明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朱虹认为,“家长帮学生搞发明,不是说完全没有,但绝大多数家长实际上没这个能力。相反是孩子的发明改变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