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屋顶上的成才小学、10名老师和 200多学生蜗居之地
来源:楚天金报 作者: 编辑:xu 时间:2010-01-07

20100107083549.jpg

天冷,孩子们从屋顶转到大厅进行升旗仪式 记者 梅莹 摄

   没有国旗的升旗仪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1月4日,星期一,元旦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

  早上8时,汉口常青路华安里社区的一栋4层民房里,传来一阵嘹亮的国歌声。透过一楼虚掩着的朱漆铁门,只见60平方米的幽暗大厅里,两百多个孩子齐刷刷地将右手举过头顶。

  “我们正在进行升旗仪式。”一个孩子咕哝着告诉记者,虽然此时他的眼前并没有国旗升起。

  这是一所藏身于华安里社区内的农民工子弟小学——江汉区凌智小学成才分校。每天,当清脆的读书声从狭窄、纷杂的街巷中传来时,总能引得一些居民驻足倾听。“孩子们在这里上学不容易。”学校副校长黄望珍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场地,每周的升旗仪式只能在房顶的平台上举行。如今天冷,升旗仪式改在屋内进行。

  这所创办于1997年的私立小学现在常青路一带小有名气。十几年前,学校董事长孙红枫发现,附近不少学龄期的孩童上课时间却在外游荡。一打听才知道,孩子们不是不读书,而是没书读。“他们随打工的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但当时想进公办学校读书不容易,没书读又没人管,他们只好到处玩。”黄望珍回忆说,孙红枫于是出资数万元,租下了这栋4层民居,开始开办“成才小学”。几年前,它又并入凌智小学,成为“成才分校”。

  在这栋租借的4层楼内,6个年级学生分布在各个楼层,教室大小不一,课桌比较破旧。没有校园,没有操场,楼顶和街巷就是学生的活动场地。在高楼林立的武汉市,这所条件简陋的学校被人们称为“屋顶”小学。

  现在,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在校学生200余人。“最高峰的时候,这里有过500多名学生,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后,到我们这里读书的孩子渐渐少了。但就算只剩一名学生,我们也要把学校办下去。”黄望珍说。

  洗手间里的办公桌

  坐在狭小、冰冷的校长室里,黄望珍手里一直捧着装满热水的玻璃杯来取暖。一门之外,是喧闹的学前班教室。

  “办公室里没有空调,夏天还好,冬天就冷得够呛,为了防寒我还特意去订做了一条加厚的羽绒裤。”她一边说,一边让记者摸摸自己的裤子。“能有专门的办公室还是‘校长待遇’呢,其他老师只能在大厅里办公,后来他们干脆把办公桌搬进了教室,直接‘现场办公’了。”

  3楼5年级的教室里,一名男老师正在上思想品德课。教室一角一个两平方米左右的“套间”里,班主任罗木英在埋头批改作业。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是这个“套间”全部的陈设。椅子背后,一个白瓷洗手台兀然矗立着。很明显,罗老师的办公室是用洗手间改造成的。

  “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离学生近,随时可以照看他们,有什么问题,他们也能及时来问我。”这名64岁的老教师9年前从汉阳西大街小学退休,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上成才分校的讲台。从此,每天清晨6时她就从汉阳家中出门搭车,颠簸四十多分钟后来到学校,无论风雨。“退休前我得过不少优秀课程奖,我还不算老,肚子里的知识还能教好几届学生。”罗老师说。

  不仅是老师,在成才分校,能提供给学生们活动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体育课一般是在一楼大厅里进行,有时候也在2楼活动室,那里有一家电器公司捐助给学校的一张乒乓球桌和若干棋类。夏秋之际,孩子们可以到楼顶平台上去玩耍。若要进行诸如跳绳、拔河之类的“大型”项目,老师则会领着学生步行去一站路之外的常青公园。“那里场地开阔又免收门票,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黄望珍说。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