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基会探索自然灾害紧急救助机制成果丰硕
灾区新建希望小学被称为最结实的校舍
广元苍溪县希望小学 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两条3层楼长的红色条幅悬挂在灰白相间的6层楼上,一条写着“爱心捐助,义薄云天”,另一条是“重教兴学,功照日月”。条幅旁边,3个和窗户一般大的金字——“希望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一所小学的宿舍楼,坐落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漓江镇,可抗7级地震,被当地居民称为“镇里最高最结实的楼房”。
从10月28日开始,漓江镇中心小学多了一个新名字——诺亚舟希望小学。当天,由诺亚舟教育控股有限公司捐资建造的新教学综合楼、宿舍楼“希望居”举行了竣工仪式。新教学综合楼取名“树人楼”,依然是建筑群中的“高个子”。
在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节点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16家捐赠单位探访四川省广元地区27所希望小学。这是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中国青基会首次大规模组织捐赠人亲临实地,考察以自己单位命名的希望小学的建设使用情况。
告别“下铺仨人”蜷着腿睡觉的日子
“希望居”内,每间宿舍都配有单独的洗漱台和洗手间,“除了洗澡和吃饭,所有的生活事务都能在自己的宿舍里解决。”二年级学生李小妹说。
“我所在的小学宿舍也只配备了单独的柜子和桌子,独立卫生间确实罕见。”看到眼前的情形,曾在东部沿海地区读小学的某企业探访员工感到很意外。
地震前,李小妹和全班20多个姐妹住在学校附近的一间大民房里,4张床铺紧贴着,上铺两人,下铺仨人,“每天晚上得蜷着腿才能躺得下。”
现在,每间宿舍摆放6到8张床铺,单人单床,床铺之间,装有洗漱用具和衣物的柜子靠墙依次排开。
希望小学校长黄新为说,学校现在寄宿的学生有近400人,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70%。学校由诺亚舟教育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员工捐资220万元人民币、苍溪县人民政府配套270万元人民币共同兴建,于今年2月29日竣工,最多可容纳800名学生就读。
旧教学楼没有音乐舞蹈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而这些教室现在在“树人楼”都有。“学校现在装了许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现代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校长黄新为看到前来寻访的捐方,疾步向前握手表达谢意。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青基会动员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在四川、陕西、甘肃等灾区捐建了160所希望小学。据中国青基会工作人员介绍,2010年9月开学时,已有136所希望小学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余的学校将在今年年底前陆续竣工。
师资缺口继续考验着中国青基会
装有现代化设备的教室有了,而面向3到6年级开放的多媒体课,刘小凤却没什么印象,除了看旁边的男同学敲敲键盘,就是看看课外书。
已做两年班主任的侯钊松对新教学楼既欢喜又无奈。“孩子们看到新鲜器物很兴奋,但我也确实不懂那些设备。”震后两年里,暑假一到,侯钊松就盼着大学生志愿者来,“他们能把这些闲置的设备利用起来。”
上个月刚送走一批成都来的大学生,黄新为正为学校缺计算机教师、体育教师发愁。他还介绍,实验室本是供高年级开设科学课使用的,却因没有相关实验材料迄今也未使用。
“汶川大地震以后,村里的教室就成了危房。”震后,在农村做了32年教师的刘菊英从村里小学来到镇里的中心小学继续教课。像刘菊英这样在震后从村小学“投奔”到漓江镇中心小学的老师有13名,可这并没有让中心小学的师资队伍庞大起来。
震后,各村小的学生也陆续前往中心小学上课,同样从村小来到镇小的教师侯钊松介绍,“老师多了,学生更多了,相比之下还是缺教师,尤其是懂得新技术、新知识的教师。”
漓江镇希望小学的情况并非个案。中国青基会秘书长涂猛透露,根据调研的情况,灾后重建的希望小学通常有五门课开不起来,英语、计算机、美术、音乐和舞蹈,师资和设备都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基会为广元市捐建快乐音乐教室、快乐美术室、快乐体育园地、图书室、数字影院设备共36套,但这也只能缓一时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