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倩
观察
教师成长的活教材
想到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爱情教育》,他认为“爱情是对人道主义的最严峻考试。我们应当从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起就培养他去迎接这场考试。”“爱情的念头一旦在年轻人的思想和感情上撩拨和引起不安,教育者就应当给他们讲爱情是什么。这种讲解将会在年轻人的心灵中培养出高尚的思想和情感,首先是培养出能够给人以巨大幸福的对美的责任感。”这位教育家在他女儿满14岁那天,给女儿写了一封信:“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
苏氏告诉我们,青春期的孩子出现“朦朦胧胧的碰撞”是正常的,对此,教育者要发自内心、平起平坐地悦纳这种情感,赋予这种情感庄严的责任、不折不扣的承担,赋予其崇高、向上、向善、理性的精神动力和跋涉激情。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能力不足,就应该“先放一放”。让爱这种精神元素和自我发展结合,焕发出正面积极的身心能量。
这也是心理学的观点,任何一种情感情绪,都具有“你弱它弱,你强它强”的规律,你接纳了,与之和平共处,它就会逐渐走向衰竭、平和、弱化和消失;而抵制、对抗、抱怨和封杀,因为注入了持续不懈的关注能量,反而会越来越强大、膨胀,走向逆反。用接纳让早恋情感达到最终的淡化、缓解和终止。
看看新闻中的老师和学校,将恋爱当作大逆不道的“思想小怪兽,”居高临下,打压威胁粗鲁霸道,只看到了恋爱的负面蛊惑力和轰炸力,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爱情是一种健康情感,不愿挖掘、唤醒孩子的自我改造能力和情感潜能,理性引导孩子,剥夺了孩子的受教育权不说,更会造成一生的伤害。这种教育思维太狭隘了,教育观念太落伍了。
其实,诸多管理冲突的根源都是情绪和心理问题,教师如果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修养,能从容驾驭孩子的“情绪马车”,解开“心结”,教育效果就能事半功倍,根本不会出现“被劝退”现象。比如对于恋爱问题,告诉孩子们,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人文情怀,爱更意味着责任、风险和担当,要珍惜善待,孩子肯定能得到积极转变。遗憾的是,当今的很多教师,缺乏这种知识,缺乏心理驾驭能力,甚至有些教师自身的心理发展都是问题,总给教育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应该将“恋爱事件”当作教师成长的活教材,以此敦促教育工作者们多汲取心理学营养,多尊重情感规律,多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送去“教育阳光”。
雷振岳
-追问
还有多少做法违背教育规律
如此“自动退学”缺乏教育技术含量,颇有不合时宜的感觉。在我看来,学校把本该教师认真完成的教育过程简单地替换成“自动退学”的强硬手段,是教育的偷懒行为。从教育规律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对犯错学生进行更多的教育引导,特别是要加强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与他们多交流、沟通,用自身人格力量潜移默化感染他们。其实,对学生的一些不当行为,耐心教育往往比强硬约束的效果要好得多。尽管校方的理由冠冕堂皇、动机美妙,但是这种退学令颇有“一棍子打死人”的简单粗暴意味。
需要进一步拷问的是,还有多少违反教育规律、简单粗暴的做法被一些教育者沿袭?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张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