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园须对弱势者补偿”
有专家认为,只有启动公办园的排富原则,令其回归公益性,才能真正解决“入园难”
张燕认为,目前媒体报道的“入园难”其实是“选园难”———要选择一个能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好幼儿园很难。
在选择幼儿园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有专家认为,投入方面的不合理,是导致不公正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位专家说,现在的财政投入等于是被权贵享有,如何使得财政投入能够对弱势群体产生补偿,那是需要我们动用智慧的,“也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对于如何保持学前教育的公正性、公益性,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世界上许多国家常会使用两种手段。
首先,保持半数以上的公办园,以调控、约束民办园的市场价格。
其次,公办园遵循“排富原则”,而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如美国,优先安排低收入家庭、有特色就学需要的幼儿上公办园。
张燕表示,许多国家的公办园都具有补偿低收入群体的功能,但在我国,公办园不具有这样的性质。
张燕还认为,应该改变对学前教育的刻板思维,开展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实践。这个模式主要面对中低收入人群,以社区为中心,发动多个家长,参与到对本社区孩子群体的教育中来。“政府可以扶持一些这样的试点。”
卢哲锋的孩子已进入育强幼儿园,卢说,他并不看重育强教小孩学体育技能,只是觉得能游泳小孩会觉得挺好玩。而且可以让孩子养成锻炼的习惯。
艾米在公办园进不去之后,又去考察了两三家民办园。她要么对教学理念不满意,要么对价格不满意,至今还未确定将孩子送去哪家。
艾米说,实在不行,让孩子再等一年入园。
在西方,学前教育常被视作补救弱势群体后代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孩子出身不好,国家就通过资金和项目的倾斜,让这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那些权贵和富商,可以选择让孩子去上贵族学校,不会过多占用公共资源。
在中国,恰好相反。有权的,能让孩子进最好的公办园;有钱的,能进最好的贵族民办园;没权没钱的,则上廉价园,或黑幼儿园。
———著名幼教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