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北京一学校向1700家长群发“拒礼短信”家长叫好
来源:新京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0-09-10

       张光璎 宣师一附小语文特级教师,已退休。

       精神交流为礼物

       1、那年月,没有以给老师送礼来做交易,我们和学生之间,主要是精神上的交流。

       2、就是“文革”中,我劳动改造的时候,学生趁没有的人的时候,帮我抬土、搬砖;我被打成反革命时,几个上师大附中的学生拿着中央文件“16条”质问造反派,问张老师究竟违反了哪一条,这是学生对我政治上的挽救,这是最厚的礼物。

       3、从没想过收学生礼物。从物质方面从没想过要收到什么礼物,但从精神层面,希望获得学生的一颗真心。

        王树声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地理教师,已退休。

        骑车送36公里

        1、我过60岁生日的时候,有个学生给我写了一首词《浣溪沙》,后来我把这首词收进了自己的书里。

        2、我在兰州教书时有个学生,若干年后,他去了天津。有一次,我去天津开会,他骑着摩托车跟在车队后面,他说,我36年没见您,我送您36公里。就这样,他骑着摩托车,迎着大风,一直跟在汽车的后面,送出了天津界。

        3、学生的成就。对于物质,从来没有想过什么。

        4、想发财,别当教师,当教师发不了财;但你的财富,可是一般的富豪绝对比不上的。

       张三慧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利益交换就变味

        1、不送,没这个必要。当时我们师生关系很简单。

        2、有些学生会来,但不会很多。比如有些学生会通过邮件给我发送一些好玩的照片让我消遣。

        3、我到一些地方去开会,在那的学生会给我送一些土特产。比如我到云南去,那里的学生会请我吃云南过桥米线,对我无所求,也没啥利益交换。

        4、不是物质上的礼物了,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最大的成就,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学问。

        5、物质上送来送去,没必要。但如果送礼带上了商业的成分,有利益交换在其中,是有所求,那这味道就变了。(记者 郭铁流 摄)

[1] | [2] | [3] | [4] | [5] 共 5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