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可能我还是会回老家做老师吧”
记者在全国“211”工程学校名单中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9所师范类院校榜上有名,但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与同批次的高校相比,有的并不突出。
而全国100多所师范院校绝大部分为“二本”和专科院校,这些院校在同批次的高校中,录取分数也偏低。
“我本来报的是一所重点大学,可志愿没填好,就掉到了这所师范院校来了。”某省属师范院校的大三学生朱新颖说,自己之前从来没有当老师的打算,只是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师范生。
在朱新颖的身边,和她同样情况的同学不在少数,“一个班里至少有一半人是没办法了,才来上师范的。”
由于不感兴趣,朱新颖在专业方面成绩并不突出,她说,自己每天的生活,除了上课就是上网。到了大四,师范生被陆续安排到中学实习,朱新颖开始焦虑:“一点教师的专业技能都没有,拿什么去教学生?”
和同系同学朱新颖相比,江沙(化名)不当老师的态度更坚决,已经被安排了实习单位的她,如今依然“宅”在学校,每天过着“寝室—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江沙告诉记者,他打算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准备考试,至于实习,“能够混过去就混过去吧。”
被问到读研毕业以后做什么时,江沙显得很迷茫:“反正师范生只要不挂科,都可以拿到一张教师资格证,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可能我还是会回老家做老师吧。”
曾小刚也注意到,自己的高三学生中,很少有愿意报考师范专业的,即便考虑报考师范专业,也不会放在第一志愿,“讲课累、收入不多、不容易成‘名’成‘家’,在现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教师肯定不会成为学生选择的主流职业。”
现实情况是,一小部分师范生抱定做老师的信念,走进师范院校;一部分“误打误撞”走进师范院校的学生,选择接受现实,努力培养兴趣,在教师的路上继续走下去;还有一部分师范生则选择考研、出国,希望通过这些途径摆脱教师这个行业。
但巴登尼玛认为,师范生源质量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能重新拾起对老师的崇敬,还需要老师高度重视自己教授知识的能力,同时时刻注意自身在道德规范、言行举止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记者 白皓 通讯员 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