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谁来解决非正规幼儿园的身份尴尬?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0-09-03

        经过几次搬迁和折腾之后,任女士的幼儿园来到了现在的别墅区里。由于资金紧张,除去所有开支后,幼儿园的3个老师曾经一度每个月只能挣600元左右。今年,入园的“金猪宝宝”大增,学生数量一下子从30人蹿升到40人,已经接近了他们招收能力的上限,幼儿园的老师也由过去的3个变成了7个。“我们不以营利为目的,但资金的紧缺已经限制了我们的教学和幼儿园的发展,我也不知该如何变成正规军,怎样满足这些外来居民的入托需求。”任老师很苦恼。

    “小小兵”幼儿园园长王女士有类似的烦恼。今年已经年近五旬的王女士,原来办园的地方拆迁,她被迫带着自己的幼儿园辗转了几处,才找到了现在这家居民小区一楼的两室一厅。“我本来已经萌生了退意,这些年办幼儿园太不容易了。但孩子家长不同意,追着我跑到家里面,20个孩子居然在我家里上了一个月的课。”据她介绍,她所办幼儿园的前身是一家化工原料厂的厂办幼儿园,工厂破产后,园子成了她个人的,几经变迁后,“一个好端端的幼儿园到现在变得无处安身”。

       王女士说,目前在小区里办这家幼儿园实属迫不得已:这里活动空间小,门前都是停车场;而且,由于在居民区里,教学时不敢放音乐,害怕打扰到其他人。她说,自己曾经找到一个特别合适办幼儿园的场所,但一年的租金就要几十万元。“如果政府没有投入,不收编我们,光靠我们这五六个老师是很难坚持的。”王女士说,“我搞幼教工作将近30年,孩子到我这里我交流几分钟就知道是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我太爱这份工作了。”

        低龄孩子托儿所难寻

        8月24日早上,记者在北京通州某小区一家幼儿园门口见到了一位焦急的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一岁八个月了,请问你们这里能招收吗?”老师无奈地摇摇头说:“孩子太小了,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恐怕不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天早上,家住北京五棵松太平路某部队大院的多多从自己家去了隔壁的陈阿姨家——这里不是幼儿园,是开在家里的“托儿所”,两岁半的他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陈阿姨的家是教室兼午休室兼小食堂,接收的孩子一般在6个月到3周岁之间,很多送过来的孩子还躺在婴儿车上。

       在家开办“托儿所”的陈艳女士原来是一所幼儿园的保健医生,2007年底,她生完孩子后决定留在家里照顾女儿。出于信任,隔壁邻居经常会把自家小孩送到她这儿代为看管,并自愿交纳一些费用。久而久之托管中心就初具规模了。陈女士介绍,托管中心甚至都没有名字,只是在部队大院的家长中口口相传,她都不用打广告。现在陈艳的托管中心维持在6~7个孩子的规模。除了陈艳自己,还有一位从幼儿园退休的老师帮忙。每天她们除了带孩子到花园里玩,还会上一些简单的颜色认知和认数字的课程。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