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现实逼出来的教改打倒“满堂灌”
新绛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是山西省示范高中,但在2004年以后,学校一度遭遇办学危机:周边一批民办校兴起,学习成绩好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都选择到市区和民办学校就读,导致学校生源明显下降,部分教师也辞职到民办学校去拿高薪了。
“生源相同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取决于模式;模式相同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取决于生源,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课堂改革,彻底改变教学模式。说明白了,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打倒老师满堂灌!”校长宁致义说。
从2005年开始,新绛中学尝试课堂教学改革。2008年,随着山西正式进入高中新课改,新绛中学也开始在全校大规模推进教改,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问题解决式课堂。
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目标的新课程改革在推行过程中,尤其在高中遇到了许多阻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害怕学生成绩下降、高考录取率降低。有些地方在小学、初中把学生自主学习搞起来,但在高中却不敢行动,害怕踏入“教改即成绩下降”的怪圈。
可新绛中学却成功地走出了这个怪圈。谈起推行问题解决式课堂的成效时,宁致义总是首先说学生学习有兴趣了,会自主学习了,然后才会提到高考的成绩提高了。从2009年开始,新绛中学的高考二本上线率逐年提升,每年大约提高10%。
目前新绛中学的做法已经在山西11个县的中小学推广,到今年9月全省将有五分之一的县推广这一教学模式。
“半天上课,半天自主不是我发明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这样上课的。”有人经常问宁致义,这套东西是不是去国外参观学习时学回来的,这名山西师大物理系的毕业生回答:“我从来没有出过国,只是在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半日学习、半日自由活动的作息制度。学生自愿地参加课外阅读、课外科技小组活动。所有学生到毕业时读小说100部,科普读物100部,全部学生能装卸内燃机、电视机;全部学生会拉手风琴;全部学生都能做诗。在学校期间,学生每年都要种一棵树。经过十几年,校园到周围的村庄已经变成了一片森林,学校建立了自己的风力发电厂,而且高考升学率居全苏联之首。
教室里计算机可以随时上网
在新绛中学,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个班都有几台计算机,年级越高,计算机越多。这些电脑不是摆设,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可以随时上网查资料。上课时,一旦学生对老师所讲有疑问,或者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太清楚,师生马上可以上网找正确答案。
“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广度都比老师快和多,如果限制他们上网,他们就会翻墙到外面网吧去,还不如放在教室里,对学习有帮助。”宁致义说,这也防止老师照本宣科。过去是一个老师在网上备课,现在是全班学生在网上学习。
老师做的课件可以从网上找到,不会的知识点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那么老师在课上的作用是什么?
“服务者,让老师服务于学生,把过去的大锅饭,变为点菜制,让学生学会独立表达。”宁致义认为教改的目的就是把过去“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李玉红带高一年级的语文课,她的体会是:“过去是我们告诉学生,现在是启发学生,一层层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有一节课,讲苏轼的《赤璧怀古》,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是典型的豪放派诗词,但是第四组一个女生则认为从词的最后几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失意、悲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无法释怀的低落情绪,他无处排遣,只能借酒消愁。这位女生的观点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赞同,大家在课堂上就争论起来。
“学生争论的也是学术界存疑的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无法出现的,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记什么,但现在我们允许他们有不同的看法。”李玉红说,这位女生后来写了一篇学习报告,登在校内的刊物上。
有人质疑,这种教学方式是否能让老师知道哪些同学掌握了知识,哪些同学没有掌握。老师们有一个办法:看展示率,就是看每个同学的表现。在分学习小组时,老师也有意把学习差异较大的学生分在一个组,这样一个组里每门功课都有强人,每个人都要承担一门课的小组把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