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农村教育的历史正被这群年轻人改写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斌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4-05

 20120405081900.jpg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原小学的同学们。

    图片由邓丽提供
 
    编者按

        农村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城乡教育本质上的差距,不在其他而在师资。乡村校园里可以暂时没有多媒体教室和400米跑道,但一天也不能没有好老师。

        一位智利诗人说:“我们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长,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就叫今天。”“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正是一项为了孩子们的“今天与明天”而生的创举。

        湖北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既是当务之急(缓解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也是长久之计(探索出补充农村教师的新机制)。这项计划实现了多赢:政策积极介入,资源合理配置,农村教育现状得以改善,政府行为赢得民众喝彩;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在目前看来尽可能好的教育,助推教育公平;与此同时,这一计划还为大学毕业生人尽其才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从今天起,本报将刊发系列报道,全面聚焦“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给农村教育和整个农村社会带来的改变,深入关注“资教生”群体的得与失、苦与甜,以期引起关注农村教育的有识之士和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青年朋友的思考。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镇政府从1996年到2000年,每年都给孙冲中学下发红头文件,为它定下“奋斗目标”:每年为县一中输送一名学生。当时,湖北蕲春县的这所中学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为200多人,接近该校今天的在校生规模。

        但它连续几年都很难实现零的突破——无法考入县一中,意味着从这里毕业的那些农家子弟,基本失去靠读大学改变命运的途径。

        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把4名本科毕业生送到孙冲中学,使它逐渐焕发生机。如今,这所学校的22名教师中,有17名“资教生”(参与该计划的大学毕业生的简称——记者注),其中3人成为正副校长,多人担任学校中层领导职务。

        他们创造了该校升学史上的“奇迹”。这几年,每年毕业的大约90名学生中,有十分之一的孩子考入县一中和黄冈中学。

        资教生们在乡村学校发挥的作用,不仅是提高了学生们的考试分数而已。7年来,大约2.1万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3500多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和1414名省外高校毕业生)被充实到凸显老态、学历较低的乡村教师队伍,在3年服务期满的人员中,超过一半的人获得当地的教师编制,继续服务农村。

        有县教育局长说,资教生“拯救”了农村教育。更多的校长表示,资教生来了,学校就活了。一位老校长感叹:“湖北农村教育的历史正被这群年轻人改写。”

        消除教育贫困是公共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

          2010年,50岁的张学祥主动让贤,向县教育局大力推荐资教生李利琴担任孙冲中学校长。

          “资教生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应该把舞台让给他们,这样更有利于山区教育的发展。”张学祥说,“蕲春教育的将来必定是资教生的天下。”该县共接收497名资教生,在219名服务期满的人员中,有81%的人获得编制,成为公办教师。

        2002年,张学祥出任校长时的孙冲中学有1200多名学生,但只有22名公办教师,“大都学历不符合要求,除了班主任几乎就没有老师”。校长到处找人代课,以每月300元的工资请师范院校的大三学生过来实习。有一次,已经开学好几天,他租用一辆中巴车,贴着“急招代课老师”的标语,匆匆赶到湖北、安徽的4所师范学校,请来7名学生应急。

        不过,那些年轻的代课教师很少能在这个山窝里待上一年。有一个班的英语老师在一学期就换了6人。2004年以后,随着资教生的陆续到来,张校长才逐渐摆脱师资匮乏的困扰。

        孙冲中学当时面临的处境在湖北的农村学校随处可见。“高中到初中抽调教师,初中到小学挖人,小学大量聘请代课教师”,是湖北各县普遍的现象。2004年年初,湖北省教育厅深入调查全省农村教师状况,发现这支队伍的数量严重不足,且以50岁左右者居多;几乎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教师;许多学校因师资匮乏,无法开设外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在这种背景下,“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蕲春县教育局长田辉霞感叹说:“同在一片蓝天下,农村孩子受到的是不平等的教育。”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亚平认为,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的公平。他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因教育不公被剥夺了学有所教的平等权利,那么,他后来就很难再有什么机会平等和收入公平可言。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人们获得生存与发展能力最主要的手段。”

        面对农村教育的困境,许多家长用脚投票,把孩子们送到城里读书。在监利县教育局原局长张晓冰看来,这种“逃离”农村学校的行为,反映了农村教育萎缩导致的家长对孩子前途的恐惧。

        最近,印度一群经济学家撰写的《基础教育公开报告》指出,尽管印度儿童的入学率高达95%,但教育体系缺乏动力,很难提供足够优秀的劳动力,不能满足该国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拖累了印度的经济。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在印度的一所农村学校(该校有450名学生,但只有9名教师)找到了这份报告的现实依据。他说,眼下,印度很难帮助未来会成为城市劳动力的年轻人做好进城的准备,这所小学就是一个明证。

        值得期待的是,近年来,中国已把教育列为最重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由国内一群教育学者组成的“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在几年前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公共政策首要的和主要的职责是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消除教育贫困应该作为公共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

         资教生成吸引生源的“法宝”

         作为一项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正是公共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体现。它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岗位,把大学毕业生送到农村学校。事实表明,这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

        校长们把资教生视为“定心丸”和吸引生源的“法宝”。这样的例子很多。郧西县马安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只是因为某位资教生在新学期继续担任孩子的班主任,便取消了把儿子转到十堰市区读书的计划。

        蕲春县南征中学的招生曾屡受城区学校的挤压,但它最近几年的入学率却是百分之百,且人数逐年增多。附近几家工厂的老板也把孩子送到了这里。校长说:“这与资教生有关,他们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

        公安县郑公中学曾因缺乏优质师资,办学一度难以为继,但在2006年,它的招生人数却超过了此前两年学校的招生总和,达到700多人。周边3个乡镇的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慕资教生之名而来”。该校当年有资教生41名。

        郧西县的马安中学,今年春季开学接收了30多名从外校转回来的学生。这所大山深处的中学美名远扬,它在全县中考综合评估中已连续8年位居第一。该校现有教师35名,其中资教生20人。校长估计,再过三四年,随着老教师退休、转岗,站在讲台上的就全是第一学历为本科的资教老师了。

        目前,在湖北一些县,资教生在农村中学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五分之一。有人乐观设想:若干年后,当湖北农村学校的老教师都被替换成年富力强的资教老师,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阳新县教育局局长称赞这项计划是“德政工程、惠民工程”,他说,我县百万父老乡亲殷切期望它能够继续实施。

        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是“农村资教行动计划”的典型受益者。这几年,它的师资紧缺状况得以缓解,使得初中平均班额减少了14人;在农村初中几乎没有一个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老师的情况下,资教生的到来,带动阳新县初中教师的本科学历比例上升了42%;各个学校基本上能够按照国家的要求开齐各类课程,并缩小了和城区初中在中考成绩上的差距。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