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育调查:保障教育经费须规范县级政府行为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3-07-02

        保障教育经费须规范县级政府行为

      ——基于某省92个县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状况的调查报告

20130702173928.jpg

  (资料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学生自带板凳上学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学生自带课桌上学的现象?

  ……

  这些现象频繁发生,究竟是教育经费短缺还是管理出了问题?在政府宣布实现了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的当下,这种现象的发生似乎令人费解。

  如何有效保障教育预算经费切实兑现,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长期性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其艰巨性取决于政府的转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此不予讨论。

  在现有条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如何用好,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选取某省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由两部分工作组成:一是对全省92个县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预算与发放报表进行了全面分析,二是抽取410所学校对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最近三年来该省92个县级政府教育公用经费管理状况,我们发现,要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好,取决于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中小学校,二是县级政府。目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于前者,都出台了文件予以规范;对于后者,似乎规范亟待加强;同时由于客观与主观等多方面原因,教育经费的管理中间环节面临一些亟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基于初步调查结果,我们认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中,要求政府兑现乃至持续兑现教育经费的法定性增长以及占GDP4%的比例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是规范管理环节。在规范管理环节方面,制定政策规范学校行为是一个重要方面,有效规范县级政府行为是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

  为了规范和加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认为,提高预算的准确性、规范拨款的次数、厘清拨款的环节等五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改善。

  预算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

  众所周知,教育的学年与财政的年度存在时间差异。每年9月开始的新学年必然导致学校在校生数量的变化,而在一个财政年度中,上半年与下半年的在校生数量是不一致的。面对这种时间差异性,教育经费的预算如何才能提高准确性呢?

  如果财政预算能够做到适应教育的学年因素的话,上半年与下半年的拨款所依据的学生数量是不一致的。那么,这个省究竟有多少县级政府的教育财政经费拨付做到了这个不一致呢?

  统计结果(见图一)表明,绝大多数(78.6%)县级政府财政拨付教育经费没有考虑这个时间上的差异性,只有少数(21.4%)县级政府考虑了这种时间差异性。若不考虑教育与财政的时间差异性,必然导致两种情况发生:一是教育经费不足,一是学校吃空饷。那么,究竟有多少是前者,多少是后者呢?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