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各地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透析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凌 蒋亦丰 阳锡叶 宋潇潇 赖红英 编辑:江淼 时间:2013-01-22


  全国31个省份,除青海、西藏、新疆外,目前已有28个省份公布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方案

异地高考方案透析


20130122075808.jpg
28省份异地高考方案对比分析图

  ■本报记者 李凌 蒋亦丰 阳锡叶 宋潇潇 赖红英 

  随着1月9日海南公布异地高考政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青海、西藏、新疆外,已有28个省份公布了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 

  记者综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上海教育考试院研究员李立峰的分析发现,28个省份的政策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核心区域,异地高考门槛高;第二类是西部省份,门槛相对较高;第三类是浙江、福建、江苏等外来人口较多的省份,门槛相对较低;第四类是湖南、江西、安徽等人口集中输出省份,门槛低。 

  为什么异地高考的门槛,北上广津最高,西部省份其次,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江浙闽等省份反而相对较低呢?各地在推进异地高考改革过程中面临哪些困境,采取了哪些不同举措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针对四种类型作了如下深度剖析。 

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利益博弈激烈,资源矛盾突出

高门槛渐进式改革背后的重重困境

  【故事】 

  10年前,杨琪(化名)和老公从黑龙江来到北京打拼,拥有合法稳定职业,2004年开始纳税、缴纳社会保险,随后又办下工作居住证,买房安家,在北京扎根。为了不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杨琪一直把儿子带在身边,儿子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北京就读,拥有完整的学籍和就读经历。 

  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为了给儿子争取异地高考的权利,每周四上午,杨琪都会与几十个跟她有着类似情况的家长来到北京市教委信访室,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本以为像我们这种情况,够得上异地高考的门槛。”杨琪说,“没想到,北京的方案出来,一点口子都没开,太令人失望了。”这也意味着,杨琪不得不辞职,带着正在读高三的儿子,回到老家黑龙江参加高考。 

  【分析】 

  经过千呼万唤,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流动人口最多、最受社会关注的省份,终于赶在2012年年底之前,公布费时近一年制定的异地高考方案。四地门槛之高,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 

  北京的方案只是过渡政策,即使符合较为严格条件的随迁子女,也只能在北京参加中职、高职考试,尚未有放开本科招考的方案;上海则延续了一贯与居住证挂钩的思路,只有符合A类居住证的随迁子女,才可就地考取本科,其他类型的居住证,只能报考高职;广东则实行渐进式改革,逐步放开,到2016年允许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天津也只是公布随迁子女参加中高职考试的方案,并未涉及本科招考。 

  公平之辩:机会公平VS结果公平 

  曾经三次上书国务院,呼吁放开异地高考的宪法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认为,随迁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和入学机会,异地高考条件不能过于苛刻,北上广等地随迁子女数量巨大,或可设置一定的门槛,但不宜过高,受教育权和升学机会是随迁子女基本权利,不能取决于家长的地位、职业、社保纳税年限等。 

  “家长的社保、纳税年限以及居住证明,只是用来证明随迁子女并不是高考移民,而不能成为歧视随迁子女的门槛。”张千帆表示,北上广目前的方案,尤其是上海、北京,对家长设置了过高的门槛,将大部分随迁子女拒之门外。因此,对于三地的方案,张千帆评价为:广东,及格;上海,不及格;北京,零分。 

  长期致力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则表示,在京津沪等地,保障随迁子女的入学机会与保障户籍学生升学考试权利之间,存在着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的“两难”困境:门槛过高,则无法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机会,不利于机会公平;但门槛太低,则会导致大量高考移民涌入,损害当地学生的升学权利,引起新的不公平。 

  “透过强烈的就地高考的民意诉求,我们已经看到,家长们不仅仅是简单地追求平等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想分享京沪等地优厚的名校入学机会。没有基本的入学机会绝对不公平,但通过异地高考来分享名校的入学机会,这是以一种新的不平等代替另一种不平等。”曾写作《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一书的李立峰认为。 

  刘海峰表示,在各方利益、观点十分对立的情况下,应充分调研,渐进地加以调整或放开。在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之间求得平衡。“从这个角度去看,京沪等地推行高门槛、渐进式改革,有其必然性,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放开的原则。” 

[1] | [2] | [3] | [4] | [5] 共 5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