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骁告诉记者,外边看起来漂亮的教学楼,由于无力维修,其实上下水早已坏掉不能使用,校园里甚至没有锅炉房。
最少的时候,一个年级不足10名学生。“我们的老师甚至只给四五个孩子上课。”这位任教多年的校长不禁感叹,“我感觉这简直是对老师的侮辱。”
一边是不断增长的招生计划,一边是逐年减少的生源。身处夹缝中的中职学校难免“招生心切”。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也就100人左右。”邢台市某县职教中心工作人员姜斌(化名)告诉记者,但在2010年10月,为了成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该职教中心临时组织“送教下乡”学员、短期培训班学员冒充全日制在校生,应付检查。
记者了解到,要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达2000人以上”。
姜斌告诉记者,尽管有关部门投资为学校建了新的图书室和微机室。但该职教中心2005年后,随着生源减少,在校生人数直线下降,“从最多时候的1000多人,到2007年前后只剩下四五百人,现在三个专业也就100多人。”
为了凑齐2000人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学校为“冒充者”甚至提供了路费等费用。
一名“冒充者”告诉记者,他们之前配合学校拍摄了关于开学典礼的电视片;检查前一天,学校老师还给他们做了如何应付检查的“培训”。
“突然增加了这么多学生,学校甚至没有这么多上课教师,还专门通过教育局到县里的一所初中借了几十名教师。” 姜斌说。
“很多中职学校虚报在校生人数,有时目的并不是为了套取国家补贴给学生的有关资金。”姜斌告诉记者,其目的主要是使“在校生”数量达到相关标准,从而得以申请省级、国家级重点,甚至国家级示范校,“从而获得争取国家扶持的更多机会”。
为此,有专家提醒,在招生的巨大压力下,中职教育须严防数字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