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反应
不必夸大教材的作用
看到这份报告后,许女士表示:“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我得感谢浙江的这些老师,是他们对小学教材内容的质疑,才使我有机会重新审视孩子们每天阅读背诵的教材读物。但我并不觉得教材本身的好坏会对孩子造成那么大的效果,就会让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是非判断能力扭曲。”
许女士称,自己的儿子在石景山实验小学读四年级。因为儿子平时语文成绩不太好,所以许女士会经常辅导孩子认字和阅读。“对于小学教材中的过分拔高和价值灌输,我有时候看了也觉得很好笑。但是教材只是个辅助教学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反倒是平时老师和家里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影响比较深。”
“我前几天也给孩子买了一本最近比较红火的民国时期教材,但我觉得与现有的教材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里面只是介绍一些宏观的大道理,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比如开明国语读本里面讲的要尊敬长辈,饭前洗手什么的,我儿子说他在幼儿园时就懂了。一些寓言故事用文言的形式来表述他根本看不懂。买回来之后没见他怎么看过,问他为什么,他说是那本书的插图质量不好,太粗糙,不如他平时看的漫画书好看。”
许女士认为,现在的孩子入学的时候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而是从幼儿园和家长身上已经懂了很多东西。且不说教材是否真的存在失实或者造假的问题,单就教材设置的简单化来看,也该及时更新一下了。现在的教材跟十年前区别很小,还是以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为主。“我觉得适应新时代儿童的认知层次才能把孩子们读书的兴趣调动起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目前流行的民国教材,许女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看了这份报告,我也会经常反思我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教材里那种‘不健康’的‘母亲’形象,也在给孩子灌输自己的固有思维,来抹杀孩子心理天然的爱和灵性。”许女士坦言这份报告让自己受益匪浅。
教师观点
我们很无奈但没有办法
某重点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本的批评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社会上提到的种种问题,在现行课文中确实存在。我们身为一线语文教师也感到很无奈。但也得按照教学大纲教,又有什么办法呢?”
小学语文课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违背科学,不尊重科学,比如从宇宙飞船上可以看到万里长城等;二是胡乱改编艺术作品,课文中有许多选编的外国童话,比如《巨人的花园》,可改编之后,完全失去了王尔德作品之美了;三是有些课文已经与现实脱节,孩子不易理解。
实际教学中,孩子没有向老师提出过质疑,可能他们意识里还没有这个概念吧,有时候家长反映说,孩子觉得课文“没有意思”。教材编撰者的本意是好的,但他们可能把孩子的理解力想得太过简单。语文这门学科的标准很难设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批评的声音年年有,教材也时常做变动,但总是不能令各方满意。
理想教材“文为学生而作”
首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郑晓龙
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是非常难得的一个版本,文学大家悉心编写,又非常适合小孩子的口味,大家怎么会不喜欢?不过,现在很难做到这一点了。
最好的教材是“文为学生而作”,是写出来的,不是编出来的。现行教材的编写者水平参差不齐,内容失实、错误、编排漏洞等问题确实是存在的,社会上各种批评现行语文课本的声音也不足为奇了。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既有选编的文章又有作者自己写的故事,课本的整体格调、思想都是规范的,但单元与单元之间缺少连贯性,而且编写者喜欢的故事学生并不一定喜欢,所以没办法和叶圣陶先生一字一句撰写的课本相比。
现行教材中的问题多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中学教材因以选取名家文本、经典为主,没有改编,所以问题较少。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经验丰富、成熟的教师不会根据教参所谓“标准答案”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学生,一般来说,只要言之有物、合乎情理,老师就会给予鼓励、加以引导。遇到课文和现实情况有所脱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引导学生向现实过渡。本报记者 贾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