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请与课文内容说再见。”对于刚刚参加过“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上海师范大学高中语文班、小学语文班)的老师们来说,当前这一最前沿的语文教学理论,无疑给他们卸下了沉重的负担。怎样简简单单地上好一堂语文课,是15天培训带给他们的最大收获。
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
参加这一培训的老师都是各地的教学骨干,刚刚结业的第三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56名学员中有15位特级教师,有位学员第一次上课就带来他自己编写的两本专著。对如此高级别教师开展培训,“国培计划”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坦言“压力很大”,传统的听课、讲座远远满足不了学员需求。这次他们采用“工作坊”形式,通过个人备课、集体讨论、教学实践、评点反思,让学员在参与过程中体悟语文教学的前沿理论。原先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不断受到质疑,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老师们把这一过程称为“打磨”,那感觉就是“痛,并快乐着”。
“即使是如此‘高端’的语文教师,他们教学中也仍然存在一些痼疾。最普遍的是,对于语文课到底教什么,很多老师并不清楚。”吴忠豪举例说,课文《桂林山水》篇幅不长,但用词很精炼,语言流畅,构思巧妙,其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尤其是排比和拟人,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但不少老师却花很大力气给学生讲解“山的特点”、“水的特点”,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
在培训过程中,同样也碰到了类似问题。在对《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进行备课时,一些老师习惯性地从网上找来很多资料,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香港是一个“万国市场”、“美食天堂”和“旅游胜地”。“老师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介绍香港是一个怎样的城市,而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是成语和四字词语特别多,如琳琅满目、物美价廉、一应俱全、大饱口福、举世闻名、奔流不息等,不下十来个。”吴忠豪说,“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词语才是课堂的重点,现在却被很多老师忽视了,语文课的语文味也被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