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张梅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点评一
传统的教育方法讲究“吃苦”,“没有苦哪有甜”,为了成才要“头悬梁,锥刺股”。其实,苦苦求知对学生身心发展都不利。华老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快乐教育比苦苦求知效果好。
我觉得,华老师的课堂除了让学习快乐起来,还有更深刻的东西。换句话说,教育要对学生负责,快乐不是他课堂的全部特征,还有对学生的宽容、尊重。比如他的“融错”,知识没有绝对真理,华老师不给学生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他们探索、提问、求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他对学生宽容,即使和正确答案不一样,也鼓励学生说出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他把学生当朋友、兄弟,给他们自由,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式。我相信,这不仅对教育,对整个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点评二
“学习能快乐吗?”华老师的回答是:课堂是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快乐的数学知识的。
华老师为何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的源头又在何方?
快乐是一种情感状态,产生快乐的机制是满足需要。华老师读懂了小学生这本“书”,也就是领悟了小学生的需要。
心理的自由度和心理的安全度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具有三种内驱力:求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肯定)。这些可以说在华老师的课堂上都得到了光彩夺目的展现。尤其是她提出的“融错三步曲”,既有创意,又说明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是他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犯错误也能说明学生在成长,在否定中的肯定会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
教育缘何而快乐?在今天,或许更多的人想问“教育缘何不快乐”?
为什么一听到“学校”,学生不屑的眼神就流露出无奈;为什么一走进课堂,学生就将生气勃勃的自己隐没;为什么一看到老师,学生欢快的表情瞬间凝固……教育,难道真的正在演化为孩子们不快乐的根源?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老师的课堂,从20多年前深藏乡村的7张桌子、13个学生,到乡镇中心小学、县城实验小学,再到如今位居北京的百年名校,无论教室大小,学生各异,“下课啦!”总是孩子们最不愿听到的字眼。甚至,他们会堵住门口,不准老师离开。
这是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的课堂。
不久前,记者走进他的课堂,小教室里的大境界令人惊叹:学生在飞,老师在飞,课堂在飞,犹如鱼之在水,鸟之在林。
自由翱翔,用心凝望而不害怕,这大抵是孩子们的心声,也让我们的追问更为急切——教育,缘何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