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语文老师应保护和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来源:文汇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2-11-16
外来文化吸引力更强?
相比之下,同学们似乎对外来的文化更加精通。
周书畅是市北中学高三(8)班的学生,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她在学校里显得有些“另类”,身边的同学课余时间会追着看美剧、日剧,时不时地还会蹦出一两句剧中的经典台词。“同学们对外来文化特别容易接受,很多人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却不知道张君瑞与崔莺莺。”
高跃永发现,学生汉字和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一方面是当下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人还会有兴趣再找相关内容做课外探究,即便有时间,学生的阅读面也较窄,主要集中在漫画书和教辅书。而他们选择的漫画书,很多都是舶来品。
另一方面,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而教材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量非常少,四五年级的单元综合学习出现过对联、谐音等相关内容,但大部分老师只是对一下答案,几句话带过,有的甚至忽略跳过。
事实上,一旦有了正确的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仍非常之大。
高一时,周书畅参加学校的溯光文学社,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建了“汉字研究小组”,对平日里熟悉而陌生的汉字从字的音、形、基本含义、衍生含义、字体演变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和研究。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汉字的魅力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大家。
他们的研究热情带动了周边的同学。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校专门拨出时间让他们上台“说文解字”,如今这一活动已坚持两年多,解读了六十多个汉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