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几道选择题看何种资质的人适合从事编辑工作
来源: 作者:( 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俞晓群) 编辑:yue 时间:2009-03-30

问题二: 出版人应该是一个

    选择:

    A.书迷 B.书商

    C.专家 D.杂家

    题解:对于这4个答案,我最喜欢选择A,这也是早年陈原先生给出的定义。翻译过来,出版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爱书人。我觉得,虽然时代在变化,社会上商业化的调门越来越高,但出版界选人,首要标准还应该是检验他是不是一个爱书人。在一个出版团队中,如果不爱书的人比重太高了,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尤其是主要领导者,有一个就不得了。由于不爱书,自然不懂书。你身处出版业,却不懂得你的“商品”。对于企业而言,这不是很危险的吗?其次,选择答案B也有道理。前不久,沈昌文先生出版过的一本小书《书商的旧梦》,他自认从事出版一生,不过是一介书商而已。此中有调侃,也是在说老实话,不附庸风雅,没有不良心态,让我敬佩。第三,对于后两个词,学术意义上的“专家”就不用多想了,出版人的天职,就是为作家、学者们服务的,这是一个行业的基本属性。至于“杂家”一词,还是不用为好。《汉书·艺文志》把诸子的书分为10家,其中就有“杂家”。书中注道:“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这样的“旧词新用”,很不靠谱,也反映出一种不恰当的职业心态,一个行业中的人,怎么能够整体自称为“家”呢?

    问题三:出版产业的终极追求是

    选择:

    A.只出赚钱书 B.文化坚守

    C.双效 D.多元化

    题解:前些年,如果应聘者回答此题,一定会选择C。现在这句话似乎有些过时,其实不然,我们需要认真地理清思绪。应当看到,即使发达国家的文化建设,也是要讲“双效”的。许多时候,他们比我们还要讲政治。至于选择B,“文化坚守”本身就有一种压迫感。但是,如果有“双效”的观念,事情就会轻松许多。我们把选择A的答案翻译过来,就是说,什么书能够赚钱,我们就出什么书。这是一个有趣的口号,它的表面是用钱对书进行分类,其本质却是用钱对文化进行分类,因为出版本身就是以“贩卖文化”为生的。在这样的观念下,文化被分为不赚钱的与赚钱的两类。经过市场的检验与筛分,在“不赚钱”或“来钱慢”的麾下,就会有高雅文化、严肃文化、经典文化等门类;在“赚钱”或“来钱快”的麾下,就会有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等内容了。其实这种用商业观念“类分文化”的现象,发达国家早已出现过。西方经济学家总结说,对于文化产业而言,片面地追求“通俗”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它满足不了经营者对利润的狂热追求,弄不好还会导致人们突破通俗文化的底线,向低俗、庸俗、媚俗、恶俗……一步步地深入下去,最终没有了道德底线。经济学家把文化产业的这种极端商业化现象,称为“往下笨”(dumping down)。因为书的商业属性,明显地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文化的高雅与通俗并无高下之分,它们是一种血肉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如果我们只强调出挣钱的书,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经营的层面上,疏远甚至仇视高雅文化、经典文化,认为它们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只会带来麻烦。但是有没有想到,任何优秀的通俗文化,都需要有强大的主流文化做基础。正是文化的经典与高雅,托起了大众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举一个最新的例子。去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从击缶、活字、画轴、航海、飞天……一路演绎下来,如果没有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高雅文化做支撑,会产生如此震撼世界的艺术普及效果吗?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