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
苏州:政府让学生书包变轻
午后不上文化课,节假日一律不补课
各小学下午3时20分以后、初中下午4时以后,一律不得再上文化课;节假日,初中非毕业班一律不准补课……3年前,苏州市出台一系列规定,剑指应试教育“GDP”,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校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美育、体育“还给”学生,使校园呈现一派生龙活虎景象。
在全国中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的今天,果真还有这样一块学生的“乐土”吗?3年过去,那里的孩子负担真的轻了吗?他们的学业和升学能让家长满意吗?让孩子卸下沉重的书包,政府究竟能做些什么?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没有笑声的校园不健康”
要给学生以幸福感
说起女儿徐心怡的学校生活,章晓洁用“开开心心上学、开开心心回家”描述,她说:“我开车接送女儿,心怡常常在车里唱着从学校学来的歌儿。” 徐心怡所在的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倡导“阳光精神”,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会学生过高质量的生活”,校长陶六一这样阐释学校的办学理念。
而在苏州景范中学,初二学生周宜君已经获得了“景范文艺之星”。她在学校的民乐队里弹古筝,还积极参与绘画、木刻、手工制作等兴趣活动。她每天保证睡眠9个小时,作业在2个小时内能够完成。“我在学校相对自由,课余活动比较丰富,老师注重教我们学习的方法。我的学习成绩处于进步状态,同时发展了自己的文艺爱好。”
苏州市景范中学的前身为范仲淹办的义学,校名取意“景仰范仲淹”,校长顾苏云说,学校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口号和追求,培育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给学生以幸福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多视角评价学生,每个学生在校的3年中,都能获得一两个“景范之星”。
徐心怡、周宜君的轻松快乐,只是苏州市中小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缩影。“我愈来愈认为,学校里除了有琅琅读书声、教师讲课声外,还应该有悦耳的歌声、开心的笑声、运动的呐喊声!没有笑声、歌声、呐喊声的校园是残缺的,是悲哀的,是不健康的”,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说,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以牺牲他们的健康为代价。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苏州市学生不仅负担轻,而且高考、中考成绩近年来一直非常好,家长、社会都比较满意。在江苏省全省中小学生体质监测中,苏州市2007年排名第四,2009年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