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更多”?
大同中学大胆探索走出一大步——
中秋节前,大同中学高一的语文课上,学生们开始研读《秦晋殽之战》;而按照全市通用课本,这篇课文要到高二第一学期才学。
因为他们改用了学校自编的语文教材。
大同中学语文教研组经过一年多梳理、斟酌,对通用课本“动了大手术”:依照自定的原则将课文重新排序,删减了一些篇目又新添进不少,必读课文从每学年28篇增至48篇,文言文比重增加三分之一……眼下,“大同版”高一语文课本已完成编写并用于教学。
为什么将课文重新排序?
将课文重新排序,是大同中学自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在把《秦晋殽之战》往前挪的同时,按全市通用课本将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的古文《种树郭橐驼传》,后移到了高二第一学期,而《促织》更推迟到高三第二学期才学……经过这番“大挪移”,“大同版”高一语文课本与通用课本相同的课文仅有9篇。
“我们确定了新的课文排序原则。”自编课本的编写负责人、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曹动清解释,新的排序原则是:现代文以“体”为主、有机结合课文内容排序;古诗文以“史”为线、有机结合文体演变排序。如此,选自《左传》的《秦晋殽之战》自然要排到前面,而产生于元代的《窦娥冤》和清代的《促织》,则调整到了高三课本中。
“大同版”高一语文课本里,文言文有四个板块:先秦诗、先秦文、汉魏六朝诗和汉魏六朝文;现代文也是四个板块:记人、写景、托物和小说(外国)。文言文以“史”排序,可以向学生呈现中国古典文学发展演变的脉络。“先秦文”单元选入了《左传》、《国语》、《战国策》、《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经典中的篇什。曹动清说,集中安排学习这些先秦时期的优秀古文,可以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更好地体会诸子散文等的语言特点,并且对春秋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百家争鸣的轮廓有一个大致认识。现代文“记人”单元收入《跨越百年的美丽》、《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老王》、《合欢树》、《告别权力的瞬间》和《世间最美的坟墓》等6篇文章,分别记述居里夫人、蔡元培、华盛顿、托尔斯泰等历史名人和“老王”、“母亲”等普通人,如此整合编排,一来希望让学生认识名人、普通人同样拥有的坚韧、慈爱、善良等优秀品性,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二为帮助同学们通过集中学习更好地把握记述人物散文的主要特点和各具巧妙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