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堂
严寅贤
袁本涛
对话人物:
王晋堂 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
严寅贤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
袁本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人们对师者的道德期待。但是,频频见诸媒体的各种师德不端事件正在影响着人们对教师的判断:师德是否在沉沦?师者,又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提升教育品质?
一位老师,当学生犯错时,轻松地、得体地“给他一巴掌”,“骂”一声“小兔崽”,学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惩罚”而后改。一个老师,能做到这个份儿上,那是教师的艺术与境界!
记者:不断出现的师德失范的现象让我们对教师群体产生了质疑。就一些学生而言,与老师之间,他们已失去了那种会心的亲切感,而这种疏离感正逐渐使教育失去温暖的力度。
严寅贤:我的一位朋友给我讲述他孩子在一所学校上初二时的遭遇:物理课上,孩子和老师顶了几句嘴,老师脱口而出:“一看你,就知道你爹什么德性!”孩子回去转述,大人怎能不恼火?
不体罚、不讽刺挖苦学生,是教师的职业底线,任何一位为人师者都应当坚守。当然,这个问题又要辩证地看。一位师德高尚、学养深厚、诲人不倦的老师,当学生犯错时,轻松地、得体地“给他一巴掌”,“骂”一声“小兔崽”,学生会由衷地觉得这是“打是亲骂是爱”,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惩罚”而后改。但是,这种“惩罚”的背后,是以坚实的厚重的师德为支撑的。一个老师,能做到这个份儿上,那是教师的艺术与境界!
袁本涛:种种师德失范现象之所以出现,制度的缺陷也不可小觑。比如我们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升学率的高低和考试分数的多少,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松自己通过人格和道德的力量对学生的感染进而放松对自己道德上的要求。
一些制度甚至法律形同摆设,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多少教师了解?《教师法》、《教育法》又有多少教师曾经认真阅读过?各省区市颁布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又有多少教师曾经阅读甚至知晓?
社会不良习气在教育领域的蔓延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社会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泛滥,迷信金钱和权力,道德意识普遍淡化,直接导致了师德的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