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人无德不立”。知识和道德是成就教师职业的两根支柱,弱化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将无法践行教师职业。
记者:在公众看来,“一个知识有缺陷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有缺陷的人无法用知识来弥补,教师师德的缺失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胜过知识缺陷的影响。”然而,“德”性的提升,又是难的。
袁本涛:人们尊敬教师,是因为教师的“学”和“德”,是因为教师总是用知识启迪人们的心灵,用智慧武装人们的头脑,用人格感染人们的精神,用道德匡正人们的行为。
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无德不立”。知识和道德是成就教师职业的两根支柱,弱化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将无法践行教师职业。尊师重教的环境是师德建设的基础,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使教师感到从业的尊严、骄傲和自豪;完善的制度是师德建设的保障,教师的行为规范、纪律要求、考核标准、奖惩条例、升迁规定等都应该完善并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使师德建设有法可依;同时,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是关键,师德建设的主体在教师个人,任何规范、准则如果不能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追求,他就不可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即使这位老师有很高的业务水准,也难以发挥他应有的社会作用。
严寅贤:一味强调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坦率讲,在今天这个社会很难。但是,就一线教师而言,我们至少要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位好老师,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甘为人师,善为人师,启智铸魂是教师的境界;专业自我发展、师德自我完善,是教师的追求;走进教室就兴奋,走进家门就温馨,走进书房就安静,是教师的幸福;远离社会奢华,舒张生命气度,是教师的崇高。”多少年来,我们许多优秀的一线教师都是这样践行的。
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我觉得这是师德最崇高最生动的体现,是师德的。这种关注应当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自觉和自主行为,应当是教师的内驱力使然,这种状态下的关注才是真诚的、有效的,这种关注将影响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和价值取向。(记者 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