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刚老师在给新教师讲话时说:“千万不要学一些治学生的‘招’!那些招数也许一时奏效,可那是我们教师不可取的。”
记者:今天对师德的呼唤,是因为我们曾经缺失、忽略甚至遗忘。但是在那些感动过我们的师者中间,我们又发现,正是细微处德性的闪亮,映照了教育的光芒,师者的崇高。
严寅贤:师者,贵在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不可动辄就和学生“过不去”。我时常给年轻老师说这样的一句话:“对学生,不要真生气,不要生长气,不要常生气。”
我们何不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他们在学校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的学业负担,晚上回家还有一大堆“家庭作业”,在学校说不准还得挨点批评,在家里说不定还得忍受父母的唠叨,可身边却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倾诉或发泄,剩下的,只有一颗“孤独的心”。这时,他犯点错,上课睡点觉,偶尔迟到一两次,晚交或不交作业,甚至和老师来点儿口头“对抗”,我们老师怎不能宽容一点?
王晋堂:在师德这个题目下,使我想起很多老师的言行。
我想起孙维刚老师在给新教师讲话时说:“千万不要学一些老教师教你怎么一招一招的治学生!那些招数也许一时奏效,可那是我们教师不可取的。”
老师中确实有一些损招。像罚站、轰出教室、错一个字罚写十遍、二十遍!近日有一位老师用熨斗烫伤了幼儿园小孩子的脸,一连气儿烫了七个。心理伤害是无形的,却更狠、更伤人,也就更“缺德”。
我想起霍懋征老师呼吁:“哪有那么多‘多动症’呀?别把孩子整坏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这是霍老师的信条。
我想起孔夫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育普惠理念,陶行知“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为人师者永远学习的榜样。
知识的传承,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在知识上,学生超过老师是必然的。然而在师德上,老师给我们后学者的深刻影响至我们一生,是永恒的,这个薪火是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