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北京再次关停部分打工子弟学校 数千孩子将分流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1-08-05

   “他要是能把我这几百名孩子都安排了,不让我办了我就不办了,他们能吗?” 田园学校的张校长说。

  校长们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

  早在2006年时,政府也曾经要取缔过海淀区的绿园小学,并且说要对学校的学生统一“分流”。“当时我是第一个响应的,毕竟,自己办学的目的就是为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就在张晓虎辞退了所有老师并通知了所有家长后,却在最后关头接到“上面”的电话:“你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孩子们没有被“分流”,绿园小学就这样继续办了下来。

  有过几年前的经历,张晓虎校长试图用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距离绿园小学现在的校址300米远,便是一所公办学校的校舍,三排整整齐齐的红色教室,刚好能容纳七八百人。由于校舍已经闲置了五六年的时间,张晓虎就琢磨着,是否能按市场价租下这里的教室,“这样,孩子们不是就有地方上学了吗?”

  他找了很多相关的负责人,却始终没有得到想要的答复。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缔前要做好各方面工作,将在校生妥善安排到其他学校继续就读,保证其学业不受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即使“五证”齐全,打工子弟也不一定能进公办学校

  北京市的相关文件写得很清楚:公办中小学要继续挖掘潜力,增加招收流动儿童少年数量,使更多的流动儿童少年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多次在媒体上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在北京完全可以享受“同城待遇”,可以跟北京的孩子一样进入公办学校读书,并且不交借读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享受这个“同城待遇”却很难。

  2002年,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接收借读生管理的通知》,提出了“五证”的要求。即,在京务工人员若想让孩子在北京上学,需要提供包括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在内的五份证明文件。

  事实上,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根本办不齐这“五证”。

 “我们就是菜农,怎么办什么务工证?”一位家长说。

 “我连结婚证都没领呢,孩子根本也没有户口呀。”邓丝丝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还有不少是“超生”的,户口证明也不可能办下来。

  办不齐“五证”的,进不了公办学校,即使办齐了“五证”也不一定就能进入公办学校。

  高晶已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听说绿园小学要停办后,她赶快去办了“五证”,历时一个多月、往返北京和吉林几次、花费了2000多元后,高晶的“五证”终于办了下来。但是,当她满怀希望地来到附近的东北旺小学和肖家河小学时,小学都说名额已经满了。

 “为了让孩子上学,我们也托了人,光是人情费就花了1万5。”高晶说。高晶还听说除了人情费以外还要交两三万元的“赞助费”,这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不是个小数字,“我和老公不吃不喝得挣两年。”高晶说。

  李女士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几年前,她也想送自己的大女儿去一所公办学校,“花了5000块人情费,学校还是说没位置。这是我最失败的一次经历。”现在李女士的儿子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李女士再也不打算去公办学校试了,“肯定是没位置,我就在这儿上了。”

  李女士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公办学校去还有另外的原因。

  李女士跟丈夫都在新发地市场当背菜的搬运工,丈夫打长工,她则打零工。工作时间很不固定,丈夫守在那里,菜来了就去搬,人手不够了,李女士就会被叫去。有时凌晨就要从家里出发,有时半夜了还没有回家。

  李女士记得,有一次她凌晨4点有活儿,就把孩子也叫了起来,直接送到孩子所在的育红学校,“我在大门口喊一嗓子,学校的门卫就会开门把孩子放进去。那些‘北京学校’哪个能行?”

  对于打工子弟学校来说,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孩子几点到校的都有,早的四五点钟就来了;而晚上放学,几点回家的都有,有时甚至到半夜还有孩子没被家长接走。

  这也是不少家长不想送孩子进公办学校的原因之一,毕竟,哪个公办学校能做到这一点呢?

  原来的学校被取缔后,公办学校又进不去,摆在这些流动儿童面前的似乎只有送回老家一条路了。

  但是父母们并不愿意选择这条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邓丝丝说。

  去年,邓丝丝曾经带着孩子回过一次老家,家里的老人年纪都大了,根本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而且有时连孩子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就是在去年,邓丝丝的儿子在老家掉进了河里,“差一点儿就被水淹坏了。”说到这里,邓丝丝的眼泪下来了,她决定无论怎样也会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

  留下,难!离开,也难!

[1] | [2] | [3] 共 3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