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离开时,正是最美的季节。这些天,妻子韩春英总是对着院子里的那棵树发呆,那是张伟最爱的海棠,已经开出很美的花,落花的声音仿佛丈夫在悄悄对她低语。
“但凡前两天能多睡上一两个小时,也许就不至于这么快走了”,妻子后悔不已地埋怨自己,她不能原谅自己的粗心。
结婚19年,丈夫流下的汗水和泪水,露出的笑容和愁容,都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她的眼前浮现。
最熟悉的莫过于这样一个场景:每天清晨,丈夫都会在晨曦中把校门打开,他站在操场上,手掐着腰,迎接着被朝阳放大了的孩子们的身影。然后,便是朗朗的读书声从校园里飞出。
张伟在日记里曾经这样写道:“人的幸福不仅仅是通过金钱来衡量和体现的,我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那就是和学生们在一起。”
世上的痛苦大凡有两种:一种是可以随着时日而淡远的记忆;一种是日益加深一直信守的深情。韩春英的属于后者,这种生离死别割舍的疼痛将是她一生都无法抹灭的心灵伤痛。
“我今年都44岁了,连一次火车也没坐过。结婚这么多年了,我们从没有出去旅游过。家里条件差,出去一次够孩子半年的生活费。前段时间张伟说,无论如何,等女儿今年高考结束,他一定带着全家出去旅游一次,也圆一下我想坐火车的梦想。可是……”说着说着,韩春英站着的身体像要倒下来。
然而,这位豁达倔强隐忍坚强的农村妇女知道,真正的伴侣一定是越走越近,最后重叠成一个人的。在丈夫走后一个星期,她独自来到丈夫生前一直资助的失去父母的八年级学生孙丽影家,将500元钱交到女孩的奶奶手中。那一刻,她的心情突然变得轻松了许多。
3月20日,最后送别张伟的日子到来了。在临时搭建的灵堂前,聚集了近3000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
送别的队伍从灵堂开始沿着小路一直排到100多米以外的大街上……
赶来送别张伟的这些人,张伟的女儿和儿子不认识,张伟的妻子认识的也寥寥无几。
但他们都认识张伟:张伟活在他们中间,张伟活在他们心里。人们用一种混合着敬重与沉重、珍惜与惋惜的口吻回忆着这位42岁中学校长短暂的一生。
张伟此生,没有为妻儿留下什么东西,他留下的只是一种朴素且高尚的精神,还有学校的黑板上,他写给同学们的励志箴言:“胜利的时候不要忘记以前,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将来”……
50年前,42岁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为了兰考的父老乡亲鞠躬尽瘁;50年后的今天,42岁的中学校长的楷模张伟同志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死而后已。
从焦裕禄到张伟,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兢兢业业践行群众路线的不懈努力和永续奋斗。
从焦裕禄到张伟,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担当和人格的光辉。
50年前焦裕禄向我们走来;50年后无数个张伟活跃在中原大地上。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就是毛泽东赞誉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