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之举?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纷纷开学。今年参加高考的912万名考生,75%可以升入各类大专院校。在这些获得升学机会的学生当中有多少人因为这样的"性别歧视",而与自己所钟爱的学校、专业失之交臂?目前尚无统计。但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公众一定程度的关注。实际上,在2012年高考结束后,就一度成为热点话题。
当时,中国人民大学被曝出提前批小语种在京招生中,对于男生和女生设置了不同的分数线:文科的男生分数线为601分,女生分数线为614分,女生比男生高出了13分。
此消息一出,便引发了广泛热议。有观点认为,"男女有别"的分数线是性别歧视,会减少女生的录取机会,侵害了女生权益;有人则认为,这是为了拯救中国高校的"男孩危机",属于无奈之举。
男女生分别划线这也并非个例。早在2005年,北京大学也曾因在小语种专业高考招生中区分男女设置分数线,引发争议。而国防生、公安等院校招生存在"男女有别"更是由来已久。
这些差别使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的程序管理员吕频,于2012年与律师黄溢智一起,向教育部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2012年的高考招生中教育部批准了哪些高校的哪些专业可以限制男女生录取比例?依据是什么?"
教育部在同年8月22日回复道,"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为了满足某些工作或专业领域的人员培训需求,"一些大学可能会适当调整男生和女生的招生比例。但是学校需在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示……"教育部的回复以一句友好的敬语收尾,"感谢你对教育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支持"!
同年8月30日,4名女青年在广州文塔下公开剃光头,抗议多所高校按性别划分投档分数线。第二天,亦有3名公益人士在北京响应剃光头。
随后,公益组织和公益人士发起更多针对高招性别歧视的活动:一再申请信息公开;发出致教育部的公开法律意见书;组建高考性别歧视律师团;致信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关注等。
2012年10月15日,教育部在给北京众泽妇女咨询法律服务中心的信息公开答复中表示:"目前高校有三类专业可以确定男女比例招生,分别是:特殊职业(军事、国防、公共安全)、艰苦行业(航海、采矿等)、为性别均衡的专业(非通用语种、播音)等。"
公益人士的这些行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
2013年5月22日,教育部公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其中,"杜绝录取歧视"也被写入新版规定。
教育部强调,高校不得擅自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取女生或者提高对女生的录取要求。新规指出,除军事、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专业)外,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一些学校的招生简章,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多所高校在今年的提前批小语种招生中已取消了预设男女生性别比例。
今年高招录取结束后,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语言类高校均表示,招到的男生数量有所减少。而去年曾备受争议的中国人民大学,今年小语种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不再"男女有别"。男女生实行统一分数线后,人大小语种今年在京共录取了14名考生,只有3名男生。
北京语言大学招办主任林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在往年招生计划为30人的情况下,能录取到18名男生,而今年只录取了13名男生。
"由于在录取过程中男生的分数会相对低一些,没有了男女生比例限制,也使得高分女生能最终被录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录取分数线。往年,北语小语种录取分数线只高出一本线十几分,而今年则高出了50多分。"林方说。
然而,据妇女传媒监测网络—— 一个基于北京的、为妇女权利工作的民间组织的调查显示,在全国112所211高校中,仍有81所在招生中存在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