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危机"待破解?
近些年所流行的"男孩危机"为这种性别差异的设置提供了合理理由。知名杂文家鄢烈山就曾表示,他并不认为在高考分数线上设置性别差异是一种性别歧视,在如今这种偏重死记硬背的高考制度下,男生相较于女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因此在录取时向他们适当倾斜是合理且必要的。
然而,这些为录取分数男女有别辩护的说法,在包括吕频在内的很多人看来并不具有说服力。
对于性别比例协调的说法,吕频认为,如果因为小语种专业女生多男生少,需要通过录取进行协调,那么理工科专业男生占多数,是不是也需要协调?她认为性别协调并不能成为设置录取分数差异的合理理由。还有人认为这种性别协调是不必要的,让男女生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发挥专长并没有什么不好。
一方面是教育部的明文规定,另一方面,是高校办学、市场需求存在困境,设置性别比例招生究竟是否合理,改革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受访学者表示,这是一个长期制度建设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打破计划录取体制,实行基于自主招生的多元评价体系。他说,在计划录取制度中,人们的公平观就是"分数公平"。大学的招生自主权也是有限的,最多只能在计划上做一点点文章。
这样的招生制度,结果是大学招生标准单一,大学办学千校一面。要让大学在招生中招到适合自己办学定位的学生,能自主地根据生源情况,调整评价体系,就必须推进大学自主招生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熊丙奇建议,教育部门应该明确特殊行业、特殊专业的标准,告知公众为何这些行业和专业比较特殊,需要限制男女比例。
比如小语种专业,如果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招生时明确告诉考生,该专业现在的培养情况和就业需求情况,考生完全有可能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理性选择。
如果学校告诉考生,本校小语种专业共有50名学生,全为女生,当年毕业的学生有10名,有5人没有找到工作,用人单位对男生有旺盛需求,结果可能是女生们会慎重选择。可问题是,这些信息没有人告诉学生。学生们从高中选择小语种专业时,就缺乏信息支撑。记者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