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五科命题人解析2011年中考试卷
来源:三峡新闻网-三峡晚报 作者:汪蕾 编辑:江淼 时间:2011-06-23

         语文:拓展语文的维度,彰显人格的高度

        宜昌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语文学科组:李祖贵 蒋元梅 向德金 陆美娟

        今年的语文中考命题,以历代文人的生命状态为载体,拓展语文的维度,彰显人格的高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今年的语文中考命题我们继续坚持能力立意的方向不变,注重从选文的高度、试题的深度、考查的广度等多个维度来还语文教学于本真。
        关注选文的高度
        文本的选择上,我们拒绝肤浅、平庸与低俗。但又有意识地选取一些格调高雅、行文典范、结构严整、语言精当、过渡自然的文段,以化解学生在阅读时的陌生感。如:文言文阅读虽不是学生熟悉的山水游记,而是苏辙以物喻人的散文《南康直节堂记》,却因其典范的行文、对照的结构,使得杉树与徐君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再如:议论文阅读的主题虽是初中生几乎不曾涉猎的 “魏晋风度”,但提纲挈领的分论点以及右边对照阅读的文段,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打开了便捷之门。所以,尽管站在一定的高度来选择文本,却并未对学生阅读造成很大的障碍。相反,在这“险峰”之上,学生通过阅读领略到了语文的“无限风光”。
        关注试题的深度
        试题的命制上,我们注重深入文本,深度解读。首先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如第15、16题,对麈尾的知识了解及对麈尾的准确定义,不潜心深入文本整体把握是不能准确作答的;第23题,必须整体把握了全文才能对大先生的“好看”与“好玩”给予准确评价;第25题,只有把握了全篇的主旨才能准确拟定标题。第12、24两题的“积累链接”,也必须关照全篇的主旨才能准确默写,第33题的“积累链接”甚至要观照全卷才能领会。即使是词句的考查,如第18题“不买账”的含义;第19题“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的真正意思;第21题“刁”字用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替换;第30题“愿”的言外之意,也只有关照全篇,需深入文本才能深刻解读。
        加大文言文阅读的分量
        文言文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语言之根、道德之根、情感之根。今年的试题,除了16分的独立文言文阅读语段之外,还在第四篇现代文阅读里嵌入了三段古诗文,既有与现代文对照理解的命题(29题),也有独立的文言知识的命题(30题、31题、32题),以凸显文言文阅读的特殊地位及我们对文言文教学的格外关注。
        此外,添加对照阅读与对应理解。今年以四篇的形式呈现,达到五篇的阅读量。第四篇改为左右对照阅读、前后对应理解的方式呈现,分值达20分之多。这传达了我们的两个基本理念:一是把加大的文言文阅读量巧妙地嵌入现代文阅读里,做到文言文加量不加难度;二是用右边的实例为左边的论说佐证,希望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关注考点的广度
        考点的覆盖上,我们追求覆盖的广度和分布的均度。据初步统计,今年的语文试题,汉字阅读两部分的70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呈现出科学合理的分布态势。从评价层次看:记忆层次占8分,理解层次占31分,运用层次占17分,评析部分占6分,创造部分占8分。从难度估计看:易度题占26分,中度题占28分,难度题占16分。从考点的覆盖与分布来看,阅读部分既有对文言文词句(6、7、9)、朗读节奏(8)的考查,也有对句子理解(19、27)、语段解读(14、22)的考查;既有对语法句式(7、31)、表达方式(15、27)的考查,也有对语感差异(28)、知识迁移(12、29)的考查;既有对整体理解(15、16、23、25、)、思路把握(20)、要点提炼(26)的考查,也有对词语鉴赏(18、21)、文章结构(13、26)、分析点评(32)的考查。而且有些试题涉及多个考点,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多项语文能力。
        追求自然的人格
        教育的本质必须植根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来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的个体。今年的文本选择,我们特意体现了对独立人格和个体生命的重视。如:《笑谈大先生》,以“大先生”激愤而放松、深刻而游戏、挑衅而自嘲、批判而反省的多重写作张力以及淳厚沉郁、辛辣顽皮、平实郑重、苍老精辟、温润出神、绝望虚空的多重写作维度,引领学生去感悟鲁迅先生自然而不矫情,诙谐而不戏谑的人格。又如陶渊明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愿同流合污而“种豆南山下”,魏晋士人孙楚为吊唁王济而责怪宾客“诸君不死,而令王济死乎!”,都是个性生命与自然人格的生动写照。
        凸显生趣的人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教育的起点。我们所选择的文本中,不管是孙楚雅学驴叫,鲁迅先生“写作的愉悦”,还是魏晋士人 “不可太乏趣”,魏晋名流执麈尾而 “清谈”,都凸显了历代文人快乐、生趣的人格魅力。尤其是今年的作文题,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价值取向:以“好玩”为题材,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还学生于天性,让其在与生俱来的,生机盎然的“好玩”中写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及“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的真实生活。我们期冀通过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在笔下再现出童真与童趣,还原生活应有的生趣,活出生活的好滋味。
        彰显高贵的人格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课程总目标所要求的,我们在试题命制中始终牢记这一宗旨。如我们遴选的《魏晋风度的内涵》,以魏晋士人们在生死荣辱关口所流露的从容不迫、镇定自如,在权势显贵面前所展现的不必刻意、随心任情,在拘谨尴尬之时所表现的调侃机辩、适度诙谐,来引导学生领略他们开阔的精神空间、活跃的自由思想,以及任情觉醒、清峻透脱的高贵人格。
        一份语文试题只是语文世界的一个窗口,但我们总是希望通过这个窗口来拓展更宽广的语文维度,彰显更理想的人格高度,并希望这种努力能够不断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和认同。 记者汪蕾 整理

[1] | [2] | [3] | [4] | [5] 共 5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