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初高衔接
宜昌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物理学科组:熊春玲 王卫 韩艳 杨继东
2011年宜昌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物理试题以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人教版教材以及我市初中学生的学习实际,突出能力立意,考查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能力,考查了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落实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试题力求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确保学生真实水平发挥;有利于不同高中对学生的选拔和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有利于考查教师平时的教学情况及正确引导初中物理教学。试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试题紧扣课程标准、教材及《考试说明》
试题灵活多样地考查了初中物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和教材所呈现的主干知识考查全面,考查内容围绕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覆盖了课标内容标准的所有二级主题和80%以上的三级条目,充分体现出基础性。许多试题直接取材于教材中的正文、练习及阅读材料,如第6、9、10、11、13、18、21、24、36题等,这样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试题的命题原则、试卷结构、内容比例、试题难度以及主要命题素材等,都紧扣2011年宜昌市《考试说明与专题训练》,这样有利于师生准确把握命题方向,避免教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无目的的泛化,避免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机械重复训练,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格率。
注重考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分析,突出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也是本试卷考查的核心能力之一。试卷以教材中的实验为基础,一是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如第31题中观察到的像不清晰,应该如何进行处理;二是考查实验现象的分析。如第32题中出现的两边拉力不等仍然保持静止状态的现象分析等,既考查了教师教学中是否进行了这些探究实验,也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三是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如第33题将密度的测量置于一个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定量测量和定性比较两种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了科学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四是变换角度和情景考查学生熟悉的实验。如第34题“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虽是一个师生熟悉的实验,但是改变了以往的考查方法,用学生连接常见的错误作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试题的最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计算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这个试题立意新,考查的问题真实,也是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总之,本套试卷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形式多样,涉及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多,这样可以避免在学业考试中对科学探究考查的表面化,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对科学探究的教学。
注重考查实际问题的解决,突出知识应用
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应用物理知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本试卷考查的核心能力之一。试卷加大了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认识理解程度的考查力度,加大了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尽力避免在试卷中出现简单再现知识和依靠死记硬背作答,促进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关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知识应用。如第2题通过考查学生对质量为50g的常见物体的判断,考查学生对质量和质量单位的理解应用;第6题考查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第26题考查学生对燃料热值的理解;第35题是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的问题情景,学生对于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都烂熟于心,但是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中是否能够进行应用,这是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好的一个问题情景。
试题情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突出“STS”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在本试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试题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和最新的科学技术中选取素材,既考查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提取信息、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引导教师平时的物理教学要多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突出物理教学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如第10题的安全气囊,第13题的光纤通信,第15题的击剑比赛,第21题的显微镜,第23题学校运动会,第24题的月球引力,第28题安全用电,第30题日本核辐射,第33题牛奶密度测定,第37题空气能热水器等试题素材和情景,都与学生的生活,与当前社会热点,与科学技术应用紧密联系,这些试题在发挥检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体现出物理学科特点,注重了试题的科学教育价值。
注重考查物理思维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突出初高衔接
具有良好的物理思维习惯和能力是学生进入高中进一步学好物理的基础,由于初中物理大都从简单现象开始,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比较多,而高中更注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本次命题注重了这方面的导向作用,加强了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如第19题骑自行车下坡滑行的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考虑机械能的转化,同时还要综合考虑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这些问题都是高中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弄清的;第32题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真实现象感受实验中摩擦力的真实存在,为高中教学受力分析打下基础;第36题取材于教材上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和物理原理进行推导计算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能力。此外,试卷还加强了包括基本计算在内的运用数学工具能力的考查,如设置了23、24、25、26、34五道简算题和35、37的计算及说理题,基本涵盖了初中物理教学所涉及的各种类型的计算。可以说,本试卷以试题为载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注重了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对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有较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