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北京外地家长团行动网络成形 力求推动异地中高考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2-12-26

  2010年北京市落实非户籍生小升初的同城待遇,就被家长团视为至今最显著的战果。今年5月,家长团再赴北京的丰台、通州和昌平区,推动了当地对这一政策的落实。

  2010年以来,北京的外地家长团通过走访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组织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在Q Q群、微博、“我要高考”网站等线上线下联系,已经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行动网络。“胡杨”、“一生”、“跳舞”、“游子”等除了仍在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异地中高考权利外,还担当了家长团的核心志愿者的角色。在北京市的7个区,这个家长网络还拥有各自的召集人。

  他们利用法律界专家学者、N GO的支持,媒体的跟踪报道和微博等自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地推动着北京的政策前行,提升自身力量,也保证了异地中高考的问题持续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中。北京市社科院的一位研究员透露,“家长行动制造的压力,确实会对北京市的相关教育政策制定部门带来影响”。

  核心家长们为此辞职、旷工、自掏腰包……“跳舞”发觉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我不再只是员工、母亲和妻子,而成为一个更独立的社会人”。对于那些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关心政策制定的家长,“就像我老公一样,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非户籍高三生去留难定

  北京房山琉璃河中学,高三学生林何参加明年高考的希望就要破灭了。这个月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开始网上报名,林何等本校的六七个外地高三生都报了名,结果被学校要求删除,林何没有理会。

  他不理解,从小在北京长大,和同学一样地读小学、初中。因为父亲是北京户籍,他可以在北京参加中考进入高中;但到了高考,因为他的户籍跟随母亲在四川广元,除了去到那个陌生的“故乡”参加高考,他就没有办法在国内读大学。

  12月6日,林何和18中等多所学校的8个高三学生在海淀区的一处咖啡馆见面,等待来跟他们分析政策动向的北大教授张千帆。随后9个学生中的5个,用摄影记者的相机录制了一段视频。7分多钟的视频最后取名《异地高考,我有话说》,上传到林何等的新浪和腾讯微博,他们面对公众讲述自己的经历,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9年,林何从良乡二中毕业后曾听从校长的建议回到四川读高一。“县中里上课讲四川话,教材也感觉比北京的难”,母亲何青容在校门口租了房子带林何一起生活,他还是难以适应,一个学期后,何青容也病了,母子俩只能于2010年回京。

  回京后,林何进高中紧张备考,何青容则加入了为随迁子女争取异地高考权利的家长们的洪流。她每周四去教育部或北京市教委申诉,参加家长们的讨论会,虽然不会上网,也密切地追踪家长们的各种活动。她相信这样做有用,“北京小升初的政策,不也是家长们推动出台的吗”?

  8月31日,国务院发通知要求各地在今年年底前出台异地中高考的具体办法。“今年的高三学生到底怎么办?”10月25日,外地家长们向北京市教委提交了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尽快公开就读地中高考办法的研究情况和实施时间。11月15日,北京市教委公开答复随迁子女家长称,“研究起草的北京异地高考方案经市委、市政府会议审定后原则上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这给了外地家长错误的希望。”“跳舞”说。11月21日晚发布的高考报名通知,落款日期是11月6日,其中没有涉及外地高三学生的报名办法,12月1日开始的网上报名也没有解释。家长们询问北京市教委为何不及早发布准确的信息?得到的解释是10月23日,北京市教委网站最下面的高考报名答问中,告知一名高三外地学生的家长“没有政策出台,尽快回原籍考试,以免耽误孩子”。

  12月5日,北京高考网上报名结束。离北京市教委承诺的年底出台政策时间也所剩无几,林何等仍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