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的“成长”
“跳舞”第一次去参加研讨会时,还不太能听懂学者们所说的权利,记得有一位学者说“家长们这么做是以卵击石”,她还很不高兴,“依赖专家和媒体来当救星的路都是走不通的,家长们作为一个弱势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只能依靠自己”。
2010年底,家长们在法律学者的动议下开始游说全国人大代表。网上搜集他们的邮箱地址,给他们邮寄了100多本家长签名册,留下电话的“胡杨”只收到了3个回复。他们联系每年呼吁放开北京“绿卡”的茶企董事、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约见了他的夫人、北京市人大代表朱丽莉。2011年北京“两会”,朱丽莉后来顶着压力联名十几位北京市人大代表提出议案。
今年全国“两会”,“游说人大代表的影响力一下子爆发”。家长们事先搜集了400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联系方式,快递出2494份议案提案资料,并在“两会”期间广泛联络媒体报道家长案例。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教育部的“高考方案”“上半年”就会出来。
去年11月17日,腾讯网《记录》栏目跟拍了非京籍家长张建党和天津家长赴教育部请愿的视频,并推到了新闻首页。“原来不足20个Q Q群,一个月增加到50多个Q Q群。”“一生”说。
2011年7月,从内蒙古包头来京的IT从业者杜国旺(“一生”),加入并成为家长行动网络的核心成员,召集家长开会策划行动和讨论分工,到这年底,形成了“胡杨”总体协调、“一生”联络学者、“跳舞”联络媒体,“游子”统筹各区联络人的工作团队,并对各区团队做了层级化分工。
“跳舞”觉得自己和“胡杨”、“一生”的不同在于,“我不是斗士,只要我的孩子的中高考问题解决了,我就不会再参加行动”。她的儿子今年在北京读初一,“如果政策不达标,明年我们会送他回郑州,进寄宿制学校,或者我辞职回去带他”。
做过中小学老师的“一生”则制定了一个“从推动教育公平,到推动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系列计划。但如果孩子不能在国内参加高考,“我会卖了房子让他出国,北京对我则没有任何留恋,会考虑换一个城市居住”。
山东家长“桃源”的孩子已经回到家乡读大一了,关键时刻她还是会站出来参与北京外来家长的行动。“我们争取的是做人的尊严,不能让别人的孩子重蹈覆辙。”她说。
“依赖专家和媒体来当救星的路都是走不通的,家长们作为一个弱势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只能依靠自己”
———家长团成员“跳舞”,她2005年带着儿子从河南郑州迁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