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北京外地家长团行动网络成形 力求推动异地中高考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2-12-26

  争取到小升初同城待遇

  2009年,“胡杨”从新疆电厂辞职,带着孩子军军投奔在北京做医疗器械生意的丈夫。那时北京的小升初还没有向外地户籍学生开放,他们一家都是上海户籍,该读六年级的军军未来在北京升初中困难,“胡杨”就带着军军回去上海读初一。

  在上海的初中读了一个月之后,温州来京的家长章冬翠打电话给“胡杨”,劝她回京,“小升初的问题可以解决”。考虑到不用两地分居,“胡杨”真的带孩子回了北京。但当她真的见到了章冬翠之后,觉得“靠指着鼻子骂官员的农妇去改变政策是不可能的”。

  她这时还不知道“社会运动”这些词,通过关系认识了一家法律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之后,她想的也是“依靠他帮助找学校,没想过要为别人”。

  此时鼎晖创业投资合伙人及创始人之一王功权的孩子也面临着外地户籍高考的问题,他和法律学者提出应该发起家长参与的社会运动,“3年内在北京解决外来人口的小升初和中高考问题”。为此他们和家长还捐款3万元设立了行动捐款账户。

  2010年3月,“胡杨”、章冬翠和志愿者严野,开始一个星期两次跑海淀区和北京市教委,要求解决小升初的问题。为了给教委施压,他们在学者的建议下已开始征集家长签名。跟着一位海淀区人大代表,家长第二次才得以进入海淀区教委。第三次去时办公室主任才答复他们,“小升初,海淀区没有政策”,让去找北京市教委。

  “胡杨”等一到北京市教委就被让到了信访办。十几位家长和媒体记者几次之后见到了教委的一位处长,对方答复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里没有关于覆盖非户籍生的规定。家长们摆出《义务教育法》第12条,要求北京市教委将国家政策写入文件,明确当地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否则就依法起诉。

  3月下旬,“胡杨”等十几位家长和媒体再赴北京市教委时,这位处长告知他们“政策已经写入了”。于是3月底家长们开始转移到海淀区教委,要求落实北京市教委的这个政策。区教委主任第一次出来见了家长,答复政策不可能执行,“外地孩子这么多,我们中学的资源很有限”。家长们再次用“依法起诉”倒逼。

  4月底,“胡杨”的女儿回来说学校发了小升初信息表,自己不能填报。到5月底,女儿的小升初信息表可以填报了,学校通知非京籍家长去开会,会上告知小升初本市户籍学生优先派位,若派满了学区内的外地户籍学生就在相对较远的3所学校派位。

  推动海淀区落实小升初同城待遇的成功,让家长们极受鼓舞,“更多家长寻找组织,网站和Q Q群开始筹建,下半年家长的签名也过万了,在媒体上引起轰动”。“胡杨”说。

  2005年带着儿子从河南郑州迁居北京、投奔丈夫的“跳舞”,供职于北京一家财经媒体,此时也开始加入请愿团线下的家长会等活动。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