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行动网络成形
非户籍生小升初同城待遇解决后,2010年6月,6位家长开始第一次去教育部走访,推动异地中高考问题的政策启动。“从有意识到行动很难。”“跳舞”说,观察了半年后,她才第一次跟着家长们去了教育部。“去了也不知道跟谁谈,说什么。”
她记得有一天,20多位外地家长在一天的时间里在教育部、市教委、市信访办和市政府的信访窗口来回奔波,坐公交车、倒地铁,沿着河堤排着队三三两两地走着的都是人到中年的家长,十分感慨。
最后家长们都发现,只有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信访办才是“唯一能接收家长的资料、说两句再被打发走”的地方。8月底国务院发通知要求各地在年底前出台异地中高考政策后,他们从每月最后一个周四赴教育部,改为每周四去北京市教委,在媒体的关注下,把这两地变成了一个申诉的舞台,穿着“教育公平、以人为本”的白色T恤,踩爆“我要高考”的黄色气球,“两会”前要求和袁贵仁部长对话,办行动历程回顾展,申请信息公开……
今年以来,这个“舞台”也渐渐成为京籍和非京籍人士对峙的“战场”。7月5日这天,教育部门前开始出现第一个来和外地家长对峙的北京市民。10月11日,北京市教委门前来了七八个拍照和骂“滚出去”的北京市民。10月18日,30多位北京市民阻挠请愿方的志愿者打开摄像机,周围居民录下了这段冲突升级的8分钟视频。11月29日,来到市教委门前的50多位市民与家长团发生肢体冲突,“他们还故意在垃圾桶里放火,把消防车叫去了”。“一生”澄清“这些前来挑衅的大多是北京的年轻市民,并非京籍家长”。
为了壮大力量,请愿团四处征集外地家长签名。“胡杨”等跑海龙大厦、五道口、金五星市场、蓝岛丽家家居城、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甚至直接去外地孩子多的学校等家长。如今,包括网络已经征集到10万签名。
2011年3月和5月,他们还在学者、N G O的支持下召开小升初和异地中高考政策的研讨会。张千帆等北大清华的宪法学者、陈丹青、冰心的女儿吴青等都是座上宾。这年10月,他们甚至召开了“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民间方案”的新闻发布会。“尽管每一次活动的场地都被迫频繁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