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对本册知识技能进行梳理,理清知识的发展脉络,把握“双基”要点,用结果性目标动词描述达标水平。
挖掘
:对“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充分利用课本素材,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对隐含的培养目标进行挖掘、提炼。用体验性目标动词描述达标水平。
联系:对“情感与态度”要求着重联系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学习内容有机渗透,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用体验性目标动词描述达标水平。
(
3
)评价标准的制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安排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在师生共同商定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填写表
3
,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要求有个整体的了解,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机。
扎扎实实打基础
项目
|
学习内容
|
期望目标
|
分项
考察
|
|||
认
识
|
理解
|
掌握
|
灵活运用
|
|||
数
与
代
数
|
|
|
|
|
|
|
|
|
|
|
|
||
|
|
|
|
|
||
空间
与
图形
|
|
|
|
|
|
|
|
|
|
|
|
||
|
|
|
|
|
||
综合运用
|
|
|
|
|
|
|
(表
3
)
2
.多渠道及时收集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证据
(
1
)“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把几个有逻辑联系的小单元整合成四个部分,在每部分学习结束后进行分项考查。
考查的形式以笔试为主,也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安排一些口试和操作,如口算、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叙述、几何图形的拼摆
操作等。在考查的内容上,适当设置一些联系生活情境的综合性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策略的能力等。
(
2
)“数学思考”的考查。考查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谭堂观察、作业、测试等。在考查的内容上着重展现学生的优势领域和成功之处。师生通过“学生个人秩事记录”“班级数学日志”“数学日记”等广泛收集成功的事例,在师生民主协商的基础上,由教师、小组伙伴或学生本人整理后填入评价表中。
(
3
)“解决问题”的考查。我们认为,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形式。它能集中反映学生知识技能、思想与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发展变化状况,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记录成长过程的平台。学生从自己的众多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选取一次最得意的事例记录下来(下次有更好的还可以记录,粘附在后面)。学生从记录中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拥有自信。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发展的信息,以利于予以激励性的评价和具体的帮助指导。
(
4
)“情感态度”的考查。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欣赏他人。把学习过程某一阶段(一般每学期
2
~
3
次),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同伴的鼓励记录在下表中。养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项目
|
内容
|
自评
|
家长评
|
老师评
|
学习习惯
|
1.
喜欢数学
|
|
|
|
2.
愿意举手发言
|
|
|
|
|
3.
愿意和同学一起学习
|
|
|
|
|
4.
上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
|
|
|
|
计算能力
|
1.
做得又快又对
|
|
|
|
2.
能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
|
|
|
|
3.
能识别形状不同的物体
|
|
|
|
|
4.
能认识钟表
|
|
|
|
|
实践能力
|
1.
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
|
|
|
2.
认真听同伴发言,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
|
|
|
|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
|
|
|
4.
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
|
|
(表四)
( 5 )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有关教和学的典型问题,通过旁记、反思和“单元教学过程评价表”记录下来,作为评价学生,改进教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