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审题技巧及答题规范
来源:帮考网综合报道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05-05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审题技巧及答题规范

        纵观近年来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高考历史试题,在坚持“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下,突出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可以这么理解:在新课程改革前的高考中,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识记、能力的考查;在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中,则更加着重考查学习的过程、探究问题的方法。而高考所要考查的各种能力最终要通过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在试卷上。越是能力测试型的题目,对学生的审题要求、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就越高,需要学生依据学过的知识、概念、学科方法,通过知识的迁移、综合与升华,用恰当的历史学科专业术语准确地加以阐述、分析、比较和评价。

         从刚结束的省质检历史试题的评阅结果来看,学生在答卷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基础知识没有把握或把握不牢,对基本概念、结论理解不深、不透,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②审题能力差,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薄弱。不会分析试题的构想成分,未能紧扣题目关键词,准确把握题意,严格按设题要求作答,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 ③答题缺乏规范,表述不当。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作答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无纲无目,段落不分,答题详略不当,没有序号化等。不少考生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有的是任意发挥,信马由缰,造成喧宾夺主;有的是史论脱节,滥用观点或史实堆砌。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长期以来我市考生知识、尤其是能力上存在的共性问题或薄弱环节,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随着高三历史学科复习进程的推移,在第二、三轮的综合与专题复习中,除了继续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理清历史纵横联系、提升学科能力培养外,加强解题方法指导、答题规范训练,显然是考前最后阶段提高学习效率和出成绩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一、关于审题、解题技巧问题

         2005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对于“考试目标与要求”呈现出全新的表述。与原来比较粗略的“记忆、理解、应用”三方面表述相比,目标更加具体,能力要求的层次更加分明。简要地说,提出了①获取和解读信息;②调动和运用知识;③描述和阐释事物;④论证和探讨问题四方面的目标,并对每项考核要求做了具体解释与例证。而2007年国家新课程《考试大纲》对每项能力的三个层次表述,跟原来文科综合模式下的表述又有许多的不同,加强了对学科学习能力与方法、学科概念与技能的考查要求。它成为命题人员实现学科能力测试的依据,也是评价一份试卷是否科学合理,符合高考选拔要求的准绳。考核目标能力要求,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其目的是沿着“能力立意”的思路,有利于对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准确评价。一线学科教师一定要认真理解、研究,进而指导学生更好的应对高考能力测试。考核目标能力要求第一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可称为审题能力。强调正确理解题意,理解题目的考查意图,对于审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可见,审题是做题的关键。只有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发挥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多种技能的分析评论能力。审题通常要先把握三原则:第一审中心词。即“答什么”,也可称为找“题眼”,这一步考生们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一定要记住做到“准”和“全”,非选择题别忘了审答题方式;第二审主体。即“答什么的什么”,这一步最为考生们所忽视,但命题人经常在此设置“陷阱”。排除干扰因素,准确理解题意是关键;第三审限制词。即“怎样答”,近几年高考题的限制条件都比较多,有时间限制词、空间限制词、角度限制词等。这是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表现之一。这些限制条件,虽然不是试题的主干,但对答案重点的确定、内容要点的取舍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考生的答题思路中,它们起着路标作用。

        以上审题方法既可用于选择题,也可用于非选择题。下面结合文科综合考试中的题型谈一谈答题技巧。

        1、选择题答题技巧:

        当前文综模式下的历史高考试题分为两大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即材料解析与评述题),其中选择题都是单项选择,在学科总分里占48%的比重。很大的程度上,这部分题目将决定这份试卷最终的分数,因为它考查的都是基本的知识、基本的能力和基本的概念。按照一般的判断,如果一个考生在前面的选择题里拿到了比较理想的分数,这个试卷的最终得分就会保持在一个相应的水平线上,就算后面的材料解析、论述题发挥失常也不会低太多,不会出现大幅度滑坡的情况。如果前面的选择题错得比较多,指望非选择题超水平发挥得到高分数,难度会很大。

        选择题根据不同的设问与要求,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而且,新课程背景下的选择题,大多通过设置情景或材料入题的方式呈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提供了条件。即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又落实了《考试大纲》的能力目标要求。下面就试题中常见的组合选择题、材料选择题、判断式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 组合选择题:解答时可采用①排除法②肯定法③列式法(共有的选项不予考虑)。

         例1:右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实物图片等资料为载体,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本小题首先可以通过排除法排除③,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的结论,就材料本身是无法体现出来的,联系该制度正式创立于1954年的相关知识,明确断定③错误,从而将ABC排除。此题也可通过列式法比较分析,认真观察图案,可以看到该图案总共包含四种文字,这一设计理念蕴涵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原则,①②正确无疑,在B和D中,共有的是①②,所以答案在B、D中选择,缩小思考范围(列式法)后,重点判断③④,可以肯定图案设计也反映出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重视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④正确,也可通过排除法中的分析肯定③错误,答案选D。

        例2: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本题鲜明体现了当前高考注重从文明史观的新视角,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立足能力考查的命题特点,以白居易的诗歌入题,考查考生对小农经济及其基本特征的理解。解题的关键当然是要正确解读诗歌的含义,将获取的信息与选项相对照,然后做出判断。由“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判断①②④正确。作为组合型选择题,也可采用排除,从诗中未涉及商业活动可以明确断定③错误,将包含③的A、C、D排除。

[1] | [2] | [3] | [4] | [5] | [6] | [7] 共 7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