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审题技巧及答题规范
来源:帮考网综合报道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05-05


         (2) 材料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选择题呈现的主要题型。特点是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时空、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目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3: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解答时不仅要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善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如果能联系“1942年”这个关键信息点,判断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就容易推断出舆论的评判反映了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材料选择题也有把材料放在选项上的,这类题的能力要求更高。

        例4: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车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本题是一道比较新颖的材料选择题,其特点在于材料不是出现在题干,而是分布在四个选项当中,材料来源包括海关报告、县志、时人评论等等,重点考查学生材料处理、史论结合的能力。从题干“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的结论排除A和D,剩下的B和C两个选项中B属于推断,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因此,只有C符合题意。

        材料选择题除上述的文字材料题外,还有地图材料、插图材料、图表材料等,平时教师要留意引导学生理解和剖析教材中的图表资源。

        (3)判断式选择题:要求判断关于某一问题的相关选项正确与否,此类试题在高考中的错误率很高,主要是由于同学们做题时比较紧张,看题时记得要求,但一看选项就忘了是做正确还是错误,匆忙下笔,导致错误。此类题目可在看题时将要求圈出来,在看选项时直接在选项中打√或×,做完后再看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另外判断时注意常见的迷惑项通常会在时间概念、因果关系、表述上设置圈套,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试题讲练中强调考生特别注意这几方面。

        例5: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己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本题通过提供第一手实物遗存资料及相关介绍性说明,要求从中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得出正确结论,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就该史料来看,它是无法充分证明A、B、D之结论的,钢针生产是否“开始”于宋代,该商标、广告是否是“中国最早”,都需要进一步搜集资料予以验证,材料也无法反映刘家功夫针铺已形成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关系。综合“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转卖兴贩”等信息,能够得出的准确结论只能是C。

        例6: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本题通过引入考古资料创设新情景,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作出判断的能力。依据题干中“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联系秦朝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的郡县制,不难得出正确结论。A、B、D不符合秦朝的历史事实,而且材料本身也无法反映出来。

         2、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在文科综合考试中,非选择题在学科总分里占52%的比重。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非选择题具有跨度大、视角新、高概括等特点,材料题和问答题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题型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此类试题也是学生们“谈之色变”的题型,在每年的高考中失分率很高,出现了“题目不见难,得分不见高”和“一看感觉会,答时难下笔”的怪现象。分析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还是学生们不很了解试题的设答类型与解答技巧。

         通常,选择题更多的是考查一、二两项能力要求,而非选择题则较全面地落实各项能力要求的综合测试,各项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设答类型大致可理解为四类,这在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中表现的极具代表性:一是“根据材料回答”。如该题第(1)问“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纪年法的特点。”;二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如该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提出“孔子纪年”的时代背景和真实意图。”;三是“比较分析材料……”。如该题第(3)问“在对待“孔子纪年”的问题上,材料三中苏舆和宋教仁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材料四确立的纪年法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四是“综合上述材料”或是“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的分析、启示、借鉴、经验教训、看法与建议类型的综合性试题。如该题第(4)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公元纪年,但近年来有学者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为由,倡议改用“黄帝纪年”。你是否赞同这一倡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上述的四种分类,大致概括了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所有类型,体现了落实《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能力要求,全面考查考生学科能力的测试目的。明白了试题的类型,我们才好 “对症下药”。那么,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试题,我们该如何做答呢?

        第一类“根据材料回答”类,一般答案就来自材料,关键是分析材料,找出试题设问与材料中一致的内容。(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1)问,回答该题中的“特点”时,我们从材料中可以找到“汉武帝建元元年”、“唐贞观七年”、“清雍正七年”和“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等句,但我们不能直接照抄材料,而应据设问要求对其进行概括表述。如同材料中说了“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那么我们就说是“水果”;材料中说“牙膏、牙刷、毛巾、香皂”, 那么我们的结论就是“生活用品”。因此,材料中的“汉武帝建元元年”、“唐贞观七年”、“清雍正七年”等纪年方式的特点应概括为“以帝王为中心”和“长期使年号纪年”;材料中“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可概括为“改元频繁,不便记述、考据”。

        第二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就要求学生们在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多加训练分析和概括总结能力。此类题中材料只是个引题,解答过程中可以不用过多考虑材料内容。如上述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2)问,考生只需要借助材料二清楚康有为所处时期或是“甲午战争后”这一时空提示,在回顾总结教材中有关内容即可。在这里,注重的是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整合。

         第三类“比较分析材料……”,解此类题时一定要做到“材料”和所学知识两者的结合,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语言表述能力。强调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完整地描述和阐述问题,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3)问,“在对待“孔子纪年”的问题上,材料三中苏舆和宋教仁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材料四确立的纪年法并分析其历史意义。”这一问包含了三个答次,首先回答观点不同时,要求考生在充分、全面理解材料人物观点差异的前提下,经过思维比较再概括写出。分析历史意义时,又要求考生对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归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准确的描述与阐释。这类问题答案一般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和理解、概括能力回答。

[1] | [2] | [3] | [4] | [5] | [6] | [7] 共 7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