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审题技巧及答题规范
来源:帮考网综合报道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05-05


        第一类“根据材料回答”类,一般答案就来自材料,关键是分析材料,找出试题设问与材料中一致的内容。(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1)问,回答该题中的“特点”时,我们从材料中可以找到“汉武帝建元元年”、“唐贞观七年”、“清雍正七年”和“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等句,但我们不能直接照抄材料,而应据设问要求对其进行概括表述。如同材料中说了“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那么我们就说是“水果”;材料中说“牙膏、牙刷、毛巾、香皂”, 那么我们的结论就是“生活用品”。因此,材料中的“汉武帝建元元年”、“唐贞观七年”、“清雍正七年”等纪年方式的特点应概括为“以帝王为中心”和“长期使年号纪年”;材料中“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可概括为“改元频繁,不便记述、考据”。

        第二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就要求学生们在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多加训练分析和概括总结能力。此类题中材料只是个引题,解答过程中可以不用过多考虑材料内容。如上述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2)问,考生只需要借助材料二清楚康有为所处时期或是“甲午战争后”这一时空提示,在回顾总结教材中有关内容即可。在这里,注重的是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整合。

        第三类“比较分析材料……”,解此类题时一定要做到“材料”和所学知识两者的结合,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语言表述能力。强调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完整地描述和阐述问题,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3)问,“在对待“孔子纪年”的问题上,材料三中苏舆和宋教仁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材料四确立的纪年法并分析其历史意义。”这一问包含了三个答次,首先回答观点不同时,要求考生在充分、全面理解材料人物观点差异的前提下,经过思维比较再概括写出。分析历史意义时,又要求考生对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归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准确的描述与阐释。这类问题答案一般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和理解、概括能力回答。

        第四类试题设问则要根据材料、所学内容、时事以及常识等,根据情况综合做答。侧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即运用多种学科技能分析评论能力。是高考学科能力测试中最高能力考查目标。这类问题一般有开放性趋向,要求考生充分体现自己的创新思维过程,以展示考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4)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公元纪年,但近年来有学者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为由,倡议改用“黄帝纪年”。你是否赞同这一倡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此问为开放性试题,不论答哪种观点,只要理由充分即可。要求考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上述谈的是具体题型的分类与答法,但总的说来,非选择题在答题过程中可以细化为四步:审题、读材料、组织答案、验证。

        第一步,审题。先审题,而不是先看材料,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审题时既要审好单个的设问,还要看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审单个题时看清要求,特别是设问的时间(包括显性时间与隐性时间)与限定词。审联系时,既要看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又要审出材料与材料间的联系,以便在第二步中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1)和(2)问中,分别有“根据材料一、二……”的设问,这就要求考生做题时将有关的材料或提问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准确无误解答。

        第二步,阅读材料。一般来说,可以分成粗读与粗读。粗读即快速浏览材料的时、事、人(国)、地、故(前因后果)等(特别要注意材料的出处)。细读则要结合第一步中的审题,找出和设问有关的重点信息与要素。

        第三步,精心组织答案,做到“三忌”和“三化”。“三忌”即:忌照抄材料,生搬教材;忌不用术语,乱写乱改;忌偏离材料,任意发挥。“三化”则是根据高考评卷“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思想,做答时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和“段落化”。

        第四步,验证。这是根据数学做题的方法步骤,引用借鉴而来的方法。考生将自己所做答案拟出标题,做逆向思考,类似与数学上的验算。其目的是,避免部分考生审题时出错,以致将原因答成影响、将主观原因答成客观,将积极影响错答为消极影响。

        当然,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几个题就可以简单实现的。它必须是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与试卷讲评中有意识的不断引导,强调,在学生不断的经验积累下逐步实现的。

        二、关于答题规范化问题

        如果说审题、解题技巧训练是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那么,答题规范化训练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减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丢分。许多人认为,复习结束到了高考考场,会得多少分就已经定型了,其实并非如此。在高考答题过程中规范做答,必然会帮学生赢得时间,多得分数。许多考生应试时总感觉考得还可以,待成绩公布后,发现自己有好多分数,不是由于自己对考核知识点的不理解而造成的,而是因为没有按照有关答题要求规范答题造成的。这类问题看似渺小,却往往会导致学生为此付出重大的代价,不能让自己的分数与能力相当。

        高考历史学科非选择题的比分占历史总分的一半多,从历史学科就考生而言,选择题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察,比分差别不大。非选择题则可以有效地检测考生的分析判断、知识迁移运用、历史思维水平和文字表达水平。由于考生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解题方法,把握非选择题的答题规范,高考中非选择题的失分率最高,因此,决胜高考,拉开差距,关键在于非选择题部分。所以广大考生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答题规范,向规范化要5—8分,取得高考的胜利。福建自2003年开始采取电脑阅卷,阅卷老师整天面对闪烁的电脑屏幕批阅试卷十分辛苦,考生更要重视答题的规范化。

        下面就我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非选择题阅卷情况谈谈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答题规范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存在问题:

       (1)有的考生字迹潦草,字迹不清,答案错位,答案超出边框,自然会失分较多的。尤其是有的考生字体本来就小,字的行距与间距又没有控制好,简直是密密麻麻,挤成一堆,虽然有得分点,但给老师阅卷带来很大的难度,面对着挤成一堆的密密麻麻的小字根本是无从下手。

        (2)答题洋洋洒洒,思维混乱、不分要点。有的考生认为,主观题部分就是要瞎蒙,特别是回答谈认识,启示之类的发挥题,更是随心所欲,想怎么答就怎么答,认为内容越多越好,甚至有的考生认为,答得越多老师也会给辛苦分。实际上评卷中关键是看有没有得分点。答得多却没有采分点也不能得分,答得少但句句都在采分点上却可以给分。如38题第②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提出“孔子纪年”的时代背景和真实意图”。此问分值9分,考生得分最高分是9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4.01分,难度值0.45。这一问的难度并不大,许多考生因答题不分要点和思维混乱失分。如表述时代背景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原因不分,混在一起条理不清,逻辑混乱;表达口语化、不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答题顺序混乱,如第一、二颠倒顺序答题;历史阶段及其特征界定不清,如把维新运动的背景写为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瓜分狂潮、新文化运动等。

        (3)完全照抄材料,不加提炼。许多考生答题中不善于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或关键词。如很多考生在答第38题(1)问,该题是一道典型的根椐材料概括要点的问题。设问要求考生“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纪年法的特点”。此问分值6分,考生得分最高分是6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2.94分,难度值0.49。

        此问答案还有弹性,三个要点答对二个即满分,考生作答结果却极不理想,万多考生有近千名零分。主要原因是部分考生阅读能力差,照抄材料,无法根据材料所提问题找到相关的有用内容用于答题。如表述不准确,正确的表述应是以帝王年号纪年,很多学生写成以帝王的国号、名号、谥号、尊号、庙号、名字纪年;信息解读错误:正确解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改元频繁”,许多考生却照抄材料“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审题失误,题目要求答纪年法的特点,不少学生答成纪年法的种类。38题(3)问考生不理解材料三观点、不懂材料意思,不少学生完全照抄材料。几乎把材料三全部抄下来。

[1] | [2] | [3] | [4] | [5] | [6] | [7] 共 7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