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截至2012年底,凤岗镇中心小学、镇田小学、雁田小学、端风小学等所有公办学校和大多数民办学校都成立了家长义工队,家长义工超过1200人,仅500多名学生的油甘埔小学,家长义工就达到368人。
“在家里,爸爸就像是一座山,勇敢,而且什么都会。如果爸爸是老师,在讲台上会是什么样子呢?”坐在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小学二年级(2)班教室里,8岁的高鑫文与很多孩子一样,每次看到讲台上激情四溢的老师时,脑子里常常冒出这样一个天真的疑问。
不过,与众多同龄孩子不同,高鑫文脑海里的这个天真疑问变成了现实——精通电子电路的爸爸高力旺,不仅成了学校义工,而且还成了学校经常给同学们讲电子电路课程的编外老师。
在东莞市凤岗镇,像高力旺这样,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学校提供义务服务的家长还有很多。
以家长义工为载体,整合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引导家长自愿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参与学校管理,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这是凤岗家长义工模式的核心。
改革难免会对一些传统惯性思维带来冲击,但更多的顾虑和质疑还是来自于家长义工运行机制——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原本就繁忙的背景下,再将众多家长“请”进校园,会不会给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增加额外负担?习惯了关门办学的老师们能否适应家长们的众目睽睽?在家长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下,他们能否有效担当义工的角色……
1.由双差生引出的一块教育“荒地”
“实际上我们是一园两校——一所是教师面向孩子教育教学,另一所是几百名家长义工面向学校给孩子提供服务。两者就像是为孩子服务而并行运动的两个同心圆。”
当许多家长还在为接到孩子班主任的电话犯愁时,在广东东莞市凤岗镇的油甘埔小学内,300多名家长正根据各自的爱好和特长,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帮助学校开设书法、音乐、舞蹈、跆拳道等各类课程,有的家长还在学校当起了义务安全检查员、清洁工。
家长从过去把孩子送进学校当“甩手掌柜”,到如今自愿给学校当义工,这种变化的背后,与该校校长毛秀蓉多年担任班主任的切身体会密不可分。
2006年前,毛秀蓉在东莞市华侨中学任教,并担任由同一个年级6个班双差生组成的特殊班班主任。在这个特殊班级里,90%以上的孩子双差的原因来自家庭,或者是父母离异,或者是父母不和,或者是父母的溺爱,或者是父母不在身边、疏于管教。
就在毛秀蓉为这些孩子的教育纠结时,一桩又一桩的事情接踵而至:学校张老师因为给孩子补习留堂晚点,被家长打了;一个孩子因为偷了妈妈100元钱,被父亲吊着打,打至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