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打工子弟就地升学启动、随迁子女升学应分两类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0-03-03

        ■随迁子女升学应分两类人群考虑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纲要》起草小组成员韩民认为,对于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解决方案,应该分两部分人群来考虑。一部分是低收入、在城市低纳税或不纳税的群体,通常是农民工,他们的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后如果要升入高中,面临的问题是:高中阶段不是义务教育,一个地方的高中教育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于是没有纳税或低纳税人群就要占用当地的高中学额。而且,如果全部放开,这个占用比例将会很高。教育部2007年的统计数字是:义务教育阶段,全国在校生中有随迁子女766万人,半数以上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小学中随迁子女占在校生59%,初中占49%。各地小学中随迁子女占当地在校生比例最高的是北京,其次是上海、浙江,三地的比例都在20%以上,初中的比例北京、上海、浙江也都超过了10%。这么多人如果都在当地升高中,当地的教育资源再丰富,压力也难以承受。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另一部分是城市非户籍人口中有稳定工作甚至住房、在当地正常纳税的群体,即通常所称的白领。韩民认为,这部分人群既然在当地纳税,按照在哪儿纳税就在哪儿得到公共服务的原则,有权利享受本地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他们的子女也应该分享当地的教育资源,包括高中。从大方向上说,我国的户籍制度会越来越宽松,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的办法,应该通过规范的户籍制度改革,由多个部门合作研究,逐步解决。 (来源:北京青年报 雷嘉)

       问题 8个人的打工子弟初三班

    昨天是朝阳自强实验学校正式开学的第二天,该校初三仅有的一个班中虚席过半,只有8名学生继续在读。对此,该校校长韩海学感到很无奈:“打工子弟没有北京户口、学籍,不能通过中考升入本市高中,所以多半学生在初二以后就陆续离校,或辍学,或返乡,其中绝大部分都不能继续学业,而是过早地进入社会。”

  ■学校没出过一个大学生

       上午第二节是语文课,初三班不大的教室内仍显得有点空,教室内半数的桌椅空着,只有8名学生坐在正对黑板的一侧,随老师朗读着新学期的第一课《乡愁》。课堂上没有毕业年级的紧张气氛,学生们稚气的脸上透出几分“无所谓”。一名女同学的桌上摊着报纸,以便在老师书写板书的间隙瞟上两眼。

       班主任姜维义告诉记者,从初一开始,他就带这个班的语文课,眼看着学生越来越少,他心中有说不出的失落和无奈。姜维义说,在初一时,班上有34名学生,到初二就剩下20多名,初三上学期还有13名,现在就剩下这8名了。对于这一递减的数字,从业多年的姜老师并不惊讶,而是觉得“已经比前两年好多了。初三学生最少的时候只有两个人,好多打工子弟中学甚至没法开设初三年级”。

       姜维义说,按照北京的政策,这些没有户籍、学籍的孩子在北京不能通过中考升普通高中,上中职的话也享受不了和北京孩子一样的助学补贴,为此,不少家长就不让孩子念了。绝大部分学生离校后就是进入社会打工。“可他们才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啊!”姜老师不禁感慨。

    “能留下读完初三的,多是家长有点儿想法的,打算让他们继续在北京念中职。现在中职招生不景气,就读基本不用看成绩,所以毕业班的学习压力并不大。和北京的孩子不同,这儿的孩子犯愁的不是中考,而是以后的人生路。”姜维义说。

       校长韩海学告诉记者,该校自2000年应务工人员的要求建起初中部,而能读完初中的孩子一直在个位数。尽管打工子弟中不乏聪明、成绩优异的孩子,但近10年里,由于政策的限制,该校还没有出过大学生。“走向比较好的,就是读中职、升高职,然后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而大多数人初中都没读完就进入社会,成为新一代的打工者了。”他说。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