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打工子弟就地升学启动、随迁子女升学应分两类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0-03-03

        解决 可通过名额分配来实现就地升学 

       对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著名学者、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建议,虽然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有诸多困难,但是可以通过名额的调控来实现。

       葛剑雄认为,目前,流动人口的子女在迁入地升学之所以困难,一是教育经费的问题,二是输入地不愿让本地的优质教育资源被流动人口挤占。而如果让流动人口子女回乡考试,对父母来说有可能会被迫放弃工作,而对孩子来说,可能会面临考非所学的问题,事实上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在居住地享受教育平等,甚至可能葬送掉流动人口子女的前途。

       葛剑雄建议,流动人口子女在迁入地升学,具体的实现路径可以通过名额的调控来实现。举个例子,来自河南的流动人口可以在北京考试,将来名额分配的时候,把它再算到河南的名额中去,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考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但这可以通过综合评判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分数的折算,或者回到河南再通过面试来实现。在更远的将来,还可以通过高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最后总是要过渡到全国自由报考点阶段。

       此外,葛剑雄认为,制约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入学和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经费的问题。他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的问题上,可以在第二代或者第三代身份证上录入教育信息,或者实行教育卡制度,在属地受教育就凭这个卡,离开属地后就应该去登记,国家应该把它的义务教育经费转移到所在地。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考虑有适当的经济补偿,流动人口并不一定都是穷人,北京、上海也有不少白领没有本地户籍,他们的孩子理应就地升学,如果他们本身富裕的话多出一点,困难的话就给予补助。凡是属于全国统一性的补贴或者拨款,无论他来自哪里、待了多长时间,都应该享受到。另外一方面,属于地方性的补贴或拨款可以有一定的条件,比如说你在这里定居了多长时间,你在这里纳税多少时间,你就可以享受了,有些可以通过一些必要的经济补偿,比如说刚来的流动人口的子女要进优质的学校,可以适当交一些费,对那些负担不了的,可以通过社会救济的方式,例如慈善和奖学金等方式。(孙昌銮)

        评论:别让打工子弟的求学梦过早“折翼”

        中考,对于北京的孩子而言意味着人生新阶段的开始,而对于众多打工子弟来说,却往往意味着一场告别。

       根据国家现行规定,原则上考生须在户口所在地参加中考。为此,升入本市普通高中的学籍、户籍问题和升入私立高中存在的高学费问题成为横亘在打工子弟面前的两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使为数过半的孩子不得不就此告别学业,流入社会,成为新一代的打工者。而他们的子女是否还要重复同样的命运呢?

       当“上大学”对于多数北京孩子而言已经容易的不值得再被称之为梦想的时候,“大学梦”却因为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令在京的打工子弟“可望而不可及”。也许“上普高、考大学”并不是打工子弟挣脱命运束缚的必由之路,也许中职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相伯仲, 也许即使户籍限制“解禁”后,不少打工子弟仍会选择提前就业。但作为在同一片蓝天下的花季少年,打工子弟也应被赋予拥抱梦想的平等权利,不要让他们本已坎坷的求学路过早中断,让他们并不算远大的理想因政策的限制而过早“折翼”。

     (来源:北京青年报 陈凯一)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