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也只有打工的命!”
张玉婷是初三年级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尽管老师都说她“考普高、升大学都应该没问题”,但由于户籍所限,从小立志当医生的她不得不因现实“矮化”理想,给自己定位在中职的护士专业。既然无法在京走通“读普高、上大学、当医生”的路,她但求离理想近一点儿,希望日后成为白衣天使。“可现在医院对护士的学历要求也都高了,以后我们这种文凭不硬的,可能也就只有打工的命。”张玉婷显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
张玉婷告诉记者,在11岁以前,她一直和姑姑一家生活在甘肃景泰,后来父母把她带到北京读初中。由于父亲开菜店、母亲在工地帮厨,都很忙,她不但要独立照顾自己,每天还肩负着给家里买菜、做饭的任务。来北京快三年了,她只去过天安门、动物园,对北京一知半解的了解都是通过广播、报纸知道的。所以与其说她对北京充满眷恋,不如说她对北京充满向往,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北京有份有别于父母的、比较稳定的工作,可以在这座大都市里打拼、长见识。
张玉婷说,由于从小体弱多病,当医生就成了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但由于没有北京户口,她如果想上大学就必须回老家参加中考,上高中,再考大学,而“离开北京、远离父母、在老家没人照顾、老家的好中学难进”等一连串的现实问题“堵死”了她这条上大学的路。“我只能现实点,先读个中职的护士专业,以后再找机会读高职什么的。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都难,我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她说。
一向学习努力的张玉婷在新的学期里有点“厌学”,由于成绩上中职院校绰绰有余,所以她有些迷茫。“我其实挺羡慕那些准备参加中考的北京孩子的,他们拼是因为他们还有理想,而我的理想已经折了。”她说。
■返乡就读“进退两难”
韩海学告诉记者,随着社会对学历认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希望孩子可以圆“大学梦”,为此,是否返乡参加中考就成为这部分学生和家长举棋不定的事。尽管学校为与外省市“接轨”而特别选用“人教版”教材,但各省市的教学差异仍让返乡的孩子在参加中考时感到力不从心,同时“在老家找个学校落学籍”对这些外出打工多年的家长也并非易事。
王翠玲是个内向而有主见的姑娘,正读初三的她最近时常在就寝后因“感到困惑,压力大”而睡不着。三年前,她随父母从安徽老家来京,当时老家的兄弟姐妹都很羡慕她到“祖国的心脏”生活。而今,与她同岁的堂兄、堂妹都正在老家的中学每天熬夜备战中考,想要考到省高中,以后上大学,而她在京却只有读中职的份儿。“以后他们要是上了大学,就都比我有出息。可我现在回去,爸妈也找不到学校收我,我自己也怕中考考不上,那样还不如能留在北京。”她说。
与她的父母相比,同班的于文艳的爸爸为女儿多留了一条“后路”,以每学期100多元为“代价”在福建老家为女儿保留了一个学籍。于爸爸说,这学期他本打算让孩子回去参加毕业考试,拿到初中毕业证,然后尽量考个普高。可是女儿不同意,一方面是因为她从小在北京长大,不愿意回老家,另一方面因为北京与老家的教学差异很大,女儿的成绩并不出色,怕回去了也考不上。
对于女儿以后的路,于爸爸感到很为难:“ 我当然希望她可以读到大学,如果能,我们无论如何都供;可是如果考不了,就读个中职,我也怕这文凭不顶用,以后就业难。她的好多同学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卖服装、打工什么的,也能积累点社会经验。所以我现在也没想好,她应该怎么走以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