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晨报》报道 作为今年全国年龄最小的高考生,理科生苏刘溢考了566分。尽管距离一本线还有段距离,但他却期盼着能到一流大学里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期盼着能有名牌大学对他破格录取。据悉,山大招办已经与苏刘溢碰面,但是否能破格录取仍很难说。
据介绍,这名年仅10岁的高考生确实当得“神童”称谓,2007年,7岁的苏刘溢在泰山博文中学读初中,一年内结束初中全部课程。2008年9月,8岁的苏刘溢进入泰安二中高一试读,但读了不到一年退学在家自学。他在Windows帮助文件下学会编程,在一年多时间里,又渐渐学会C语言、VB等十余种语言编程。他还开发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内含编程软件、Office、火狐等程序。普通人通常花费6年时间学习的初高中课程,人家学习两年“搞掂”,一些复杂电脑编程人家“一学就会”,不叫天才还真是不成。
——问题是,“神童”是否就应该被大学录取?我们的大学,真的做好了培养“神童”的准备了吗?我们可以延展下去,想一想究竟是怎样的土壤培养了“神童”……
■反对
成才先要成“人”
不可拔苗助长
以苏刘溢眼下所表现出的能力,已然超越了同年龄段的许多人。但从现实角度考虑,破格录取,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甚至提前进入大学,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犹记得钱老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以分数论成败,怕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多年前的少年班以其标志性人物的出家而宣告失败。早已说明单纯的注重培养神童的知识储备,不仅造不出杰出人才,甚至连“人”也很难培育出来。
撇开这些不谈,即使是苏刘溢真的破格录取了。我们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泯然众人也”?钱老早已经点出眼下大学的要害——没有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们不由得想问,无法摆脱行政化宿命的大学,目前连眼下学生之梦想都无暇顾及,谁来保证10岁小神童的成长,保证他不会成为下一个仲永,下一个宁珀?况且单凭其分数的超常而进行破格录取,看起来,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像是一个精致的商业宣传?诚然,在苏刘溢之前,确实有不少偏才怪才被破格录取,然而无论是蒋方舟还是潘立群,他们所凭借的都不是高考分数本身。以高考分数的超常而破格录取本就是对公众期盼素质教育的嘲弄。因此,我想说,在我们的大学仍然充斥着商业化气息,我们的教育仍然行走在应试的道路上,破格录取“高分”英雄,实在是公众与他个人无法承担之重。由衷地希望,10岁小神童能够拥有一个美好而健康的童年。以我之见,成才成大师都是次要的,而成长为一个人性化的“人”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首先考虑和共同期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