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
录取很容易
培养是难题
对于天才少年的培养教育,从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出发,“最合适他的反而是最好的”,“因材施教”才是对人才的真正呵护。笔者不是否认山大的教学水平,但对于山大能否真正担当得起对一名10岁“神童”的大学教育能力,却心存怀疑。培养“低龄大学生”,是需要修订修改适合于普通人群的教育方案的,也必须对特招进来的人才配置特殊性的教学人才,甚至还包括一些专门针对“神童”学生的教育规划、目标设计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无从得到山大究竟为接纳“小神童”拟准备了那些前期工作,但至少从目前来看,上述准备工作未必充分。
特招天才少年进大学,国内部分院校走在了前列,中科大走得最远。迄今为止,招收少年班的经历已达31个年头,按理说经验可谓丰厚,也应该有了骄傲和自诩的资本。然而,少年班党总支书记杨义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声称:“对待早慧少年,国内外没有一套定型的成功模式,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当然,探索中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足或失误。”已有三十余年经验,竟然还在一直探索,足以说明教育和引导“天才少年”任务之艰巨、教育难度之大、责任之重大。那么,山大作为仅有一次“特招”一名14岁考生的经历,将打算去“特招”一名才10岁的“神童”,从心理上和“硬件”上恐怕也难言充分。
适合人才成长的教育机制才是最好的教育机制,能不能给予“神童”学生一个最优良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不能靠“赌博”心态去蒙,作为教育学生的大学,更不能仅仅为了“面子”和名声去搞不太符合实际的“勉强特招”。如果山大已经具备了教育和引导好10岁小“神童”苏刘溢的外在和内在条件,不妨就大胆特招之,以成就一段“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人间佳话,如果条件不太具备就千万别勉强。“勉强”的特招,也只会“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