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远足途中休息。 康辉摄
这所不足400人的乡间职业学校没有一名教授,没有像样的图书馆,许多老师找到好机会立刻就跳槽。但是那些传统教育眼中的失败者们却在此改写自己的命运泥土中长出来的学校
那些被高中或大学拒绝的学生,坐在充斥着臭袜子和劣质香烟气味的中巴车里,在一条逐渐被冷落的山路上转了一个又一个弯,来到此地。有人很快就转身离去,那些留下来的人,却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这里是庐山西海艺术学校,最初以自己坐落的村庄命名:丰良艺术学院。丰良是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的一个小山村,距离县城还有30多公里,连许多本县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从村里走出的企业家余静赣,没有把他的钱财投向房地产,而是用来打造一个梦想,他梦想着这所从泥土中生长起来的学校,有一天能跻身全国一流大学行列。
现在,这所只有105名中专生、241名大专生的学校还没有一名教授,没有像样的图书馆,许多老师一旦找到更好的机会就会弃它而去。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对前途一度失去信心、传统教育眼中的失败者却能在此改写自己的命运,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表示以后要开公司,超过余静赣。
它的价值在于改变了学生的命运
2003年,余静赣选择在丰良村投资办学时,没有几个人理解他的行为。反对者认为他应该把学校建在城市,至少也要在县城:他办的可不是小学,而是要招收中专生和大专生的职业学校。谁会愿意到一个遭遇冰雪天气就没法出山的地方去读书或者教书呢?连当地的村民都断定这所学校撑不过半年。
学校面对着一片清澈开阔的湖面,再望远一点,是经常被晨雾笼罩的岛屿和影影绰绰的群山。在一个男生眼里,它“就像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样”。学校欢迎有志于从事艺术设计行业的社会青年、复员军人和学生们来此学习。
那些“社会青年”,有的曾是理发店的服务员、足浴城的洗脚工、超市的收银员,后来成了绘图员、设计师、报价员。有人在入校前因打架斗殴进过看守所,毕业后却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了余静赣资助的留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