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办学最接近市场
如果只是把庐山西海艺术学校描述成一个不受灯红酒绿和网吧干扰、适合努力读书的地方,余静赣显然不会满意。他选择在老家办学,还源于一个朴素的想法:希望能陪在80多岁的父母身边10年。但仅凭孝心,还不足以促使他把数千万元的巨额资金投到一个山旮旯里。
“培养乡村建筑人才一直是我的梦。”余静赣说,他称自己为此准备了半辈子。此前的20多年里,他把一家只有三个人的装饰公司发展成几家品牌企业,并拥有数百家分公司。公司员工子弟成为学校的主要生源,那些公司也成为学生们就业的主要去向。后来,余静赣又创立“十方建筑”,专门为新农村盖房子。
“乡村建筑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没有出路,相反,它很有生命力。”余静赣相信,以后国家一定会把乡村建得像欧美乡村那样漂亮。他认为在丰良村开设水彩油画、乡村建筑学、视觉传达设计和家具设计等专业很对头,因为“我们最接近乡村市场”。
他把校训定为:师从天地,耕艺种德。“学艺术设计,最好的老师就是自然。”这位国家高级建筑师解释说,自然带给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激发我们灵感的也许是一座饱含故事的老房子,也许是湖面上悠然漂来的一只木船,也许是微风里轻轻荡漾的一缕花香。”
这位号称不想走中国传统教育老路的办学者,喜欢把他的学生们带到山水之中。每年两次长达40多公里的远足,一般选在春暖花开和秋高气爽的时候进行。学生们在翻山越岭中,会被雨淋,会被蚊虫叮咬,也能看到古迹、风格独特的民居、几百年的老树、偶尔从灌木丛中窜出的野兔。那些以为自己只能走10里路的学生,最终走完全程,感叹“人的潜力无法想像”。
平时的写生,师生们也常走上十几里路,去寻找那些古老的房子、农户家中古色古香的凳子、衣柜和矗立了几百年不倒的贞节牌坊。“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年轻的任华老师说,他还会教学生们户外生存的知识,如在没有锅灶的情况下做饭,被毒蛇咬了如何自救。他希望能带着学生“成群结队,步行而去”,访遍方圆50公里的土地,“等学生们多年以后成为设计师,泥土的芬芳就会激发他们的梦想和创造力。”任华说。
从这个寒假开始,学生们还将统一参加余静赣创立的庐山艺术特训营,它此前主要面向全国各大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和设计师们,每年开办两期。学生们早就听说那是一种会让人“刻骨铭心”的经历。在60天左右的特训营里,他们有机会向几十位卓有成就的设计师、画家们学习,并参加几十场手绘设计竞赛和艰苦的野外写生、远足训练和荒岛生存。
“我们恰恰相反,走进了大山”
那些不喜欢这里的人,在丰良村会看到夜晚的一团漆黑,会感觉到生活的单调乏味,会纠结于教师宿舍里因潮湿而蔓延的霉菌。建校以来有几十名教师先后离去。但对那些安心待在学校的人而言,生活有城里没有的乐趣。
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适合孕育爱情。目前在校的老师中,至少有8对恋人在此相识、恋爱、结婚。湖北人任华毕业于黄石职业学院,山西人刘文爱来自湖南科技大学,他们在去年夏天确立恋爱关系,“感觉生活更加美好”:饭后一起在网上找书,有时候骑着摩托车沿着湖边兜风。
老师们在业余时间一起外出写生、组织烧烤。一次,他们出动4辆摩托车,各带一人,前往几十里外的一座山。在半山腰,任华他们遇到了诗人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户农家,土色的房子,门前有几块菜地,一条小溪从旁边流过,溪上横跨一座木桥。农户很热情,把木炭拿出来供他们烧烤。
“我非常羡慕他们的生活,安静悠闲。”任华说,但主人骄傲地告诉他,他的孩子已经走出了大山,“我们恰恰相反,走进了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