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走进大山办学的教授:不为一流只为改变学生命运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1-01-07

       春天来了,他们会相互转告:蕨菜发芽了,梨花也开了,好像这是什么特别令人惊喜的消息一样。任华经常扯几把野韭菜用来炒鸡蛋,“特别香”。爱吃竹笋的人来到此地,绝对会喜出望外,“它们随处猛长,简直可以当草来割”。

       来自甘肃的田老师正鼓动他的妻子辞掉在白银市的中学教师工作,来这里和他一起享受“到处都是水”的生活。他特别喜欢垂钓,尽管花3个下午的时间只能钓上一条小鱼。

       两年来,这位河西学院的毕业生很满足。“我这粒种子算是找到了合适的土壤。”他说,这个地方虽然交通闭塞,但走不远就有小超市,在那里买不到的东西,和老板娘说一声,没过两天就从县城给带过来了。在网上买书,最迟6天就能到。

       夏天的夜晚,没有城市灯光的干扰,他们可以看到满天繁星。一群老师盘腿坐在操场上,喝茶聊天嗑瓜子,或者每个人各自准备一点水果、农产品,用唱歌、小品、绕口令、搞怪等节目打发乡村的夜晚。

       冬天的日子就变得枯燥起来,长达十几天的绵绵阴雨,让人“感觉自己都要发霉了”。

       但陈洪堤这位教师中的年长者依然坚持每天早上沿着湖边跑上3000米,晚上还弹着手风琴放声歌唱。他在1978年考入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曾经任教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8月,他成了这所学校的语文教师。

       陈副教授比他的那些年轻同事要悲观,这里条件艰苦,留不住人,他“不知道学校能办到哪一年”。

        50多岁的余静赣却声称要用300年来打造这所学校,还设想在此筑巢引凤,未来要征地万亩,建300栋专家楼,以吸引世界各地的300名专家,让学生们与大师在水中划船、喝茶、聊天。此前,他坚持每月至少邀请一名专家、学者来到这个偏僻之地为学生们讲课。

    “如果每天都有一个大师在此讲课,那学校就活了。”余静赣说。但陈洪堤很难为这些宏大的想法兴奋起来。他关心的是,教师们何时能从漏雨的小阁楼里搬进设想中的宿舍楼。

       这所年龄只有7岁的学校还很不成熟,余静赣打算从江西师大请一位即将退休的院长来管理学校,“但不想办成师大那样”。“我们会探索一条让学生说了算的路子。”他说。记者 李斌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